廣東兒童教養院學員用過的軍毯 20世紀30~40年代 長200、寬150釐米 中國婦女兒童博物館藏
軍毯為麻質,灰綠色,邊緣殘損,由廣東兒童教養院原學員黎培根捐贈。 “兒童為民眾之始基,亦國家活力之所寄”。1937年抗日戰爭全面爆發,給廣大人民帶來了巨大災難,大量無辜兒童淪為難童,難童救濟與教養成為政府與社會共同關注的問題。據學者統計,抗戰時期全國的難民人數在6千萬以上,15歲以下的少年兒童大約有兩千萬左右。抗戰時期,廣東大部分地區淪陷,數十萬難童孤苦無依,急需社會救助。廣東政府開展多種方式對難童組織直接救濟教養工作,如調整賑濟機構、頒布難童救助的系列法規、組織社會各團體深入各地對難童進行搶救運送、設立難童救濟教養院所對難童進行收容教養等。 1939年8月,廣東兒童教養院正式成立,其前身為廣東戰時兒童訓練團,由中央賑濟委員會和廣東省賑濟會主辦,廣東省新生活運動促進會婦女工作委員會主任委員吳菊芳女士任院長。廣東兒童教養院機構完整,總辦事處下設總務組、會計組、教導組、童軍團、編輯室等,數量最多時設有7個分院,學生總數近8000人,是抗戰時期廣東最大規模的公立難童教養機關。
吳菊芳贈送給原廣東省兒童教養院師生的漆盤 1992年 直徑17釐米 中國婦女兒童博物館藏
兒教院制定了一整套適合抗戰時期的教育方案和發展規劃,實施“家、校、場、營”的教養體制,兼有家庭、學校、工場、軍營四種性質,其宗旨為“以培養兒童健康體格,陶冶兒童良好品性,增進兒童生活技能,養成良好勞動習慣,啟發兒童科學思想,培養兒童互助、團結之精神及養成兒童愛國、愛民之觀念為目標”。 館藏這件軍毯,是廣東兒童教養院向學員發放的衣料用品之一,由原兒教院學員黎培根使用、收藏至今並捐贈我館,見證了廣東救濟教養難童的歷史。作為戰時的社會救濟事業單位,廣東兒童教養院是國家賑濟事業的一部分,其以“民族中心教育理論”為主旨的教育體制及課程設置,影響深遠。以廣東兒童教養院為代表的戰時中國難童保育事業,也是全民族抗戰事業的重要組成部分,對抗戰勝利和戰後建設都具有重要意義。
掃描下方二維碼,了解更多館藏精品故事。
撰稿:何月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