褐釉陶囷 漢
通高27釐米
戰國秦漢時期,隨著社會風氣和喪葬觀念的轉變,模型明器開始出現在隨葬品組合中,至漢代,模型明器的種類多樣,組合完備,形成了一套包括倉、灶、井、圈、磨、房屋等典型的模型明器組合。
根據功能、形制、等級的差異,古代糧倉有不同分類,按形制分,有圓形的囷和方形的倉(廩)兩大類,《周禮·匠人》載:“囷窌倉城”,鄭玄注:“囷,圜倉”,賈公彥疏:“地上為之,方曰倉,圜曰囷,穿地曰窌。”作為建築模型明器的陶倉,是以當時社會生活中使用的儲糧設施為原型製作的,一般也可據形制分為兩類:橫截面為圓形或橢圓形的罐狀儲糧陶容器為陶囷,可能是對半地穴或地上平面為圓形的倉儲建築的模倣;橫截面為方形的房屋形儲糧陶容器為陶倉,可能是對地上平面為方形的儲糧建築的模倣。
館藏漢代褐釉陶囷,屬低溫鉛釉陶,橫截面為圓形,下設三足,筒形倉體,肩部出檐,蓋頂為傘形,頂部瓦楞細密,中間有圓口,倉壁上有三組凹弦紋,通體施單色褐釉,是東漢時期中原地區流行的陶倉形制。作為隨葬明器,其既是“事死如事生”觀念影響下的産物,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古代農業經濟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