費達生的江蘇蠶絲學校校徽 20世紀50年代
長5.2、寬1.3釐米
費達生(1903~2005),江蘇吳江人,蠶絲學家、蠶絲教育家。早年曾就讀于江蘇省立女子蠶業學校、日本東京高等蠶絲學校,後長期在江蘇、四川等地從事蠶絲教育和科技推廣工作,為我國蠶絲業的革新與發展作出了卓越的貢獻。 1917年,14歲的費達生進入江蘇省立女子蠶業學校學習,1920年畢業後被選派至日本留學,次年考入東京高等蠶絲學校(東京農工大學前身)制絲科。1923年學成歸國後,任江蘇省立女子蠶業學校推廣部主任,主持女蠶校組織的蠶絲改進工作,為我國最早廢除土法留種、採取近代科學方法的先行者之一。抗日戰爭爆發後,費達生與部分蠶校師生隨校長鄭辟疆到四川樂山建校,建立蠶絲實驗區,並創辦了大後方唯一的蠶絲學術刊物《蠶絲月報》。 抗戰勝利後,費達生回到江蘇,受中國蠶絲公司委託,協助接收日商蘇州瑞綸絲廠,把該廠改名為蘇州第一絲廠,此後又重新建立女蠶校制絲實驗廠,使其得以恢復生産。1949年後,費達生先後任職于蘇州市工業局、江蘇省絲綢工業局、蘇州絲綢工學院。她數十年如一日,堅持教學與實踐相結合,積極從事新中國蠶絲科學技術的推廣。
費達生的江蘇絲綢工業學校校徽 20世紀50年代
中國婦女兒童博物館藏
費達生的江蘇省第二屆人大代表當選證 1958年
中國婦女兒童博物館藏
20世紀80年代中期,費達生將多年從事桑蠶絲綢教學、科研、實踐的豐富經驗,全面總結概括為“産、學、研三結合,桑蠶絲綢‘産業鏈’協調發展”,寫成《建立桑蠶絲綢的系統觀點》一文,在蠶絲界引起極大反響,對我國蠶絲業的改革和協調發展起了很大的推動作用。
《新華文摘》轉載的費達生《建立桑蠶絲綢的系統觀點》一文 原文發表于1985年3月9日《經濟日報》 中國婦女兒童博物館藏
1988年,社會學家、人類學家費孝通先生在《做人要做這樣的人——讀<蠶絲春秋>書後》一文中深情講述胞姐費達生:“我姐姐也已經85歲,可是她還是不服老,百尺竿頭還要再進一步,用生命的全部奉獻給振興蠶絲事業。我相信這樣的人一生是愉快的。”而館藏的費達生校徽、證件和論文資料,正是費達生為中國蠶絲業奮鬥一生的見證。
費達生與費孝通在費達生先生銅像前的合影 1999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