纏足之風起源於兩宋,清代最為盛行,民間以小腳為美,對小腳的喜愛近乎狂熱。纏足的原因,與時人的審美觀念、禮教約束、心理偏好等息息相關。
為了纏足時能將雙足纏得更緊些,有的人家會專門置辦裝有搖手柄的裹腳凳(纏足架)。此件裹腳凳,凳架右側有搖手柄,纏足時,女孩的腳放在凳上,裹上纏足布後,將纏足布的另一頭繞在連接搖手柄的轱轆上,通過搖手柄將布帛抽緊而裹緊小腳。下方的小抽屜裏一般放礬粉、針線和剪刀等纏足需要的材料和工具。
纏足往往伴隨著長期的苦痛,不僅傷害女性的身體健康,更限制了女性的行動範圍,是封建男權社會對女性的控制和壓迫。直至清末,隨著有識之士發動的“天足”運動和現代思想的啟蒙,纏足風俗開始從沿海大城市逐漸消失,並影響到內陸地區。但這一陋習在民間一直存在,直到20世紀四五十年代,纏足才真正成為歷史。(撰稿:何月馨 攝影:張磊)
使用裹腳凳纏足方法示意圖
引自《中國設計全集》第8卷
《服飾類編·容粧篇》21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