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色緞繡吹簫引鳳圖門簾 清 (何月馨) “吹簫引鳳”的典故出自西漢劉向《列仙傳》,相傳春秋時期,有蕭史者善吹簫,能致白鷴于庭,秦穆公有女兒名叫弄玉,對蕭史有傾慕之情,穆公遂以弄玉妻之。蕭史每日教弄玉吹簫作鳳鳴,伉儷和美。一日,音感鳳凰,從天而降,蕭史乘龍,弄玉跨鳳,偕同飛升。因此人們以“乘龍快婿”代稱女婿,並把“吹簫引鳳”、“龍鳳呈祥”作為美好婚姻的象徵。 此件門簾以紅色緞作底,畫面右上方繡騎鳳吹笙的弄玉,中為乘龍持簫的蕭史,右下方是立於鳳臺之上的秦穆公,其間綴以祥雲和蝙蝠,一派祥和美好。將此圖案用於家宅門簾,象徵對婚姻美滿、家庭幸福的祈願。 婦女養蠶繅絲織錦圖通草畫 清 (何月馨) 本套畫紙為通草紙,是用通脫木(別名通草)的莖髓加工而成,紙面細膩、質感豐富,在其上以水彩作畫,往往呈現出亮麗、立體的效果,又因其價格低廉、方便攜帶,因而成為19世紀廣東地區流行的外銷畫紙張。 絲綢歷來是出口貿易的大宗商品,將絲綢的製作過程繪製成圖,是西方人十分感興趣的內容。本套畫紙共12幅,以流程圖的形式繪製了清末婦女採桑、養蠶、選繭、繅絲、刺繡的全過程,是當時家庭蠶絲業的反映,從中亦可看出,直到晚清,在絲織業為代表的農業家庭手工業中,女性依然佔據著主體地位。 粉彩耕織圖瓷板 民國 (何月馨) 館藏粉彩耕織圖瓷板共四幅,形象生動地刻畫了小農經濟時代“男耕女織”的生産場景。因採用粉彩工藝,在釉上彩繪時摻加白色的彩料“玻璃白”,具有乳濁效果,畫出的圖案可以發揮渲染技法、呈現出粉潤的藝術效果。 耕織圖是我國古代描繪耕種、養蠶、紡織等農業生産活動的系列圖譜,其“圖繪以盡其狀,詩文以盡其情”,起著普及農業生産知識、勸課農桑的教化作用。耕織圖最早出現于南宋初年,歷代傳承尚農、重農的政策,多以皇室的名義摹繪或修訂耕織圖,以表示對農業生産的重視。清代以來,耕織圖逐漸擴散到民間,成為風俗畫的題材之一,也是我們研究古代農桑生産活動的形象資料。 紅色緞繡百子圖帳 清 (單英芝) 該幅清代紅色緞繡百子圖帳,長210釐米,寬154釐米,以紅色緞面為底,所繡100個兒童或嬉戲、或舞龍、或作戲曲人物狀,形態各異,生動活潑,栩栩如生,為當時同類作品中工藝品質上乘之佳作。 百子圖,又稱百子迎福圖,是中國傳統紋樣題材,有著特定的含義。“百子”的典故最早出自於《詩經•大雅》—“文王孫子,本支百世,凡周之士,不顯亦世”。相傳周文王有百子,周朝建立後,周王分封百位兒子到封地為王,家國天下呈現出一片祥和的景象,因而周文王有百子被認為是祥瑞之兆。自古以來,上至皇親貴族,下到普通百姓在祈求子孫興旺、福壽綿長的美好祝願時通常以“百子”來表示。此題材因此也成為婚慶嫁粧、祝壽賀喜、闔家和美等物品上的流行題材。 “百”在中國傳統文化中寓意大或者無窮,在祝福時有把圓滿發揮到極致的意味。 銅胎畫琺瑯楊家將故事圓盤 清 (單英芝) 此盤中心開光,外圈裝飾有花鳥、蝴蝶紋樣,是中國傳統工藝裝飾特點。開光部分繪有傳統故事題材穆桂英挂帥出征圖。北宋長期受困邊患,朝中有“楊家將”英勇抗敵,保家衛國。傳説穆桂英有神女傳授的神箭飛刀之術,和楊宗保成親後,與“楊家將”一同出戰,英勇殺敵,屢建戰功。尤其在“大破天門陣”戰役中,穆桂英挂帥,大破蕭太后親率的遼軍主力,重挫遼軍,使遼軍此後不敢南侵。穆桂英的英勇事跡為後世廣為頌揚,其巾幗英雄形象經過幾百年的文藝創作早已家喻戶曉,深入人心,也是裝飾藝術品中的常見的傳統人物形象。 畫琺瑯工藝源於15世紀的歐洲,16世紀傳入中國,以其色彩鮮艷、富麗華貴而深受皇家喜愛。清朝在北京及廣州均設有專門的畫琺瑯作坊大量生産,其作品逐漸呈現出中國的審美趣味。此作品應用外來工藝,結合中國傳統故事題材,形式與內容相映成趣。 何香凝菊花圖軸 1944年 (張晶晶) 這幅《菊花圖》是何香凝畫于1944年的桂林,為題贈給柳非杞的禮物,由兩人共同的好友柳亞子題跋。何香凝所繪菊花筆致圓渾細膩,色彩雅逸,意態生動。菊花在傲雪寒天仍可盛放,何香凝以菊明志,表現了革命者在惡劣的鬥爭環境下仍頑強抗爭的鬥志。柳亞子與柳非杞的題跋分別記錄了此畫所得之不易與後來之歸所。 由柳亞子題跋我們可知1941年至1944年間何香凝、柳亞子等民主進步人士為避戰火顛沛流離的過程,同時可知柳亞子好友柳非杞因十分喜歡何香凝的畫作,曾多次誠意求畫。此幅畫被柳非杞視作何香凝倔強個性與堅貞氣節的代表,又因上具柳亞子題跋,是何、柳二人詩畫唱和之作,價值頗高。1947年柳非杞旅居蘇州期間,將其贈與友人以示紀念。此段流轉過程也被柳非杞記于留白處。至此,此幅作品的整個流轉過程均得以完整呈現。 毛南族瓶花對鳳紋織錦 20世紀 (呂夢雅) 毛南族是中國人口較少的22個山地民族之一。毛南錦主要流傳于廣西環江一帶,為絲棉合織錦,質地厚重,色彩艷麗。這件毛南族瓶花對鳳紋錦,四週拼縫深藍色棉布,中間由兩幅窄錦拼接而成,採用金黃色、褐色絲線作緯線織出底紋,絲線光潔亮麗,搭配紋樣中的黑色,對比效果強烈;主紋樣為對鳳瓶花紋,用小梭挖織,中間織有一條飾帶,為“卍”字不到頭紋,寓意天長地久。對鳳瓶花是毛南錦的典型紋樣,造型生動古樸,富於藝術性。 傣族龜背鳥紋錦 20世紀 (呂夢雅) 傣族織錦的歷史可以上溯到漢代,由於歷史淵源和發展過程的不同,傣錦分為兩大類:一是以西雙版納為代表的傣錦;二是以德宏為代表的傣錦。此件傣族織錦産于西雙版納地區,採用棉線織成,通經通緯織花。歷史上該地區地理位置閉塞,較少受漢族絲織工藝的影響,因此藝術風格更具有本民族特徵。 該錦配色以傳統的紅、黑、白三色為主,紅色作底,白色包邊,色彩明快,圖案富麗堂皇。龜背鳥紋是典型的傣錦紋樣,菱形框架形似烏龜背,以對稱的方式在上下兩端織水鳥圖案,形象生動,是傣族濱水而居的生活寫照。
苗族鳳鳥紋織錦圍腰 20世紀 (呂夢雅) 苗族在我國分佈廣泛,由於地理環境差異較大,苗族織錦材質多樣,包括絲織錦、棉織錦、絲棉交織錦、棉毛交織錦、麻毛交織錦等;苗錦用途廣泛,使用最多的地方是用於服裝服飾。 館藏苗族鳳鳥紋織錦圍腰,為苗族婦女的服裝配飾,圍繫於裙外,腰部及兩側為黑色棉織布,中間為彩色棉織錦。圖案採用菱形框架,上下對稱結構,中心為八角星紋,四週以具象化的鳳鳥紋環繞,外側是簡筆化幾何形的鳳鳥紋。苗族傳説中鳥與人類起源有關,因此鳥紋在苗族織繡中非常多見,底部三道錦條反映就的是鳳鳥與人的故事,充滿神秘氣息。 苗族織錦 20世紀 (呂夢雅) 採用黑白或藍黑兩色絲線織成,錦的正背兩面紋樣相同而顏色互異。圖案以連續菱形為主要結構,內部填充飛鷺、遊魚、八角花、壽字紋、幾何紋等,紋樣細膩豐富,一般與棉布搭配,用於製作背帶。 這三件苗族織錦為絲織錦,産于貴州凱里舟溪一帶,經緯線均為極細的絲線,經密極高,達到每平方釐米經紗60根、緯紗90根的水準。錦面細密有光澤,質感輕柔,精巧絕倫,此類錦為苗錦中最精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