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新餘:傳承中“繡”出新意
新華網 2024-06-24 11:11:24

位於江西省新餘市渝水區的渝州繡坊內,吳婉菁正坐在繡架前,執針線的雙手上下翻飛。不一會兒,一個小巧可愛的卡通龍圖案在繡布上呈現。

江西省新餘市種植苧麻、織造夏布的歷史悠久。夏布繡俗稱“麻布刺繡”,是以夏布為繡地、以材質命名的繡種。2014年,夏布繡列入第四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代表性項目名錄,是江西刺繡類唯一的國家級非遺代表性項目。

江西省新餘市農民使用傳統工藝加工製作夏布(資料圖片)。新華社發(趙春亮 攝)

36歲的吳婉菁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保護項目民間繡活(夏布繡)的市級代表性傳承人。“夏布繡不僅是一種傳統的手藝,更是一種文化的傳承和表達。”吳婉菁説,在推動夏布繡傳承和發展的過程中,畢業于廣州美術學院的吳婉菁一直追逐著心中的“工匠夢”。

談起與夏布繡的邂逅,吳婉菁笑言是緣分使然。2010年,吳婉菁從廣州美術學院畢業後回到家鄉新餘,認識了丈夫與婆婆張小紅。

張小紅是夏布繡國家級代表性傳承人,她在保護和傳承祖輩刺繡技藝的基礎上,改進夏布布料的處理工藝、創新刺繡針法,將有著千年曆史的民間麻布刺繡昇華為夏布藝術刺繡,提高了刺繡作品的欣賞價值。2002年,她創辦了江西渝州繡坊有限公司,搭建了從文物保護、研發再到生産運營的夏布繡特色文化産業鏈。

張小紅在工作室內進行刺繡(資料圖片)。新華社記者 胡晨歡 攝

“以麻為紙,以針作筆,以線代墨。遠看宛若一幅幅水墨畫,近看能看到麻布的自然肌理和細膩的刺繡針腳。”本就喜愛藝術的吳婉菁對風格獨特的夏布繡“一見鍾情”。2014年,她師從婆婆張小紅,開始系統性學習傳承夏布繡技藝。

“非遺的傳承需要與時俱進,包容開放,這樣才能在新時代煥發生命力。”在吳婉菁看來,婆婆通過創作工藝品來推動瀕危技藝的生存和發展,而作為新一代傳承人的她需要讓非遺藝術回歸生活,適應市場。

她不僅學習了夏布繡的基本技藝,還將現代設計元素融入傳統刺繡中,讓夏布繡藝術“跳出”畫框,帶領團隊開發出了箱包、首飾、燈飾、茶藝用品、文房收納等上百種夏布繡文創作品。這些作品既具有實用價值,又體現了夏布繡的藝術魅力,有效挖掘和激活了非遺周邊的市場動能。

具有鮮明地域特色和獨特個性風格的夏布繡國潮産品一經推出便深受消費者的青睞,常常供不應求,夏布繡技藝的知名度也進一步擴大。2023年,公司的夏布繡文創産品銷售額超600萬元。

在張小紅的工作室內拍攝的夏布繡《清明上河圖》的局部(資料照片)。新華社記者 胡晨歡 攝

2017年起,渝州繡坊與藝術院校合作,將文創産品的設計權交給年輕人。2023年,公司開始在寒暑假期間招募大學生志願者參與夏布繡文化的線上推廣等工作。“青春血液的注入讓夏布繡更時尚、更新潮,對非遺技藝的深入了解也增強了年輕人的文化自信。”吳婉菁説。

據統計,近年來渝州繡坊帶動地方就業創業2000余人,專業技術人員培訓累計約3萬人次。截至目前,公司已培養7名夏布繡代表性傳承人、20余名工藝美術師。同時她們還聯合新餘市殘聯,在渝州繡坊裏設立了殘疾人就業培訓基地,為眾多殘疾人帶去就業機會。

吳婉菁介紹,除了提供資金、政策幫扶,當地政府也在助力夏布繡藝術走出去。近年來,夏布繡通過各類展覽、展演、文化交流等活動,走進俄羅斯、德國、巴西、日本等十多個國家。

“色澤古樸,典雅深沉的夏布繡作品體現了中國人的淳樸、文雅的氣質,是中華歷史文化的積澱。”張小紅説,作為一門藝術語言,夏布繡在向世界訴説中國非遺的風采與魅力。(記者 王奕涵 程迪)

中國網客戶端

國家重點新聞網站,9語種權威發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