逛非遺市集、制端午香囊、看舞獅表演 非遺館裏感受節日文化傳承
北京日報 2024-06-12 16:54:58

廣東醒獅展演吸引眾多觀眾駐足。記者 白繼開 攝

悠悠夏日,京城氣溫攀升,又逢端午假期,前往博物館消夏遊玩成為不少市民的選擇。端午節是我國首個入選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産的傳統節日,這個假期,中國工藝美術館·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産館推出了一系列展覽、展演和非遺市集等活動,在濃郁的傳統節日氛圍中,將守護和傳承非遺的種子播撒進人們的心田。

非遺市集人氣火爆

走進一層中央大廳,一場匯聚了近30項非遺項目的京津冀非遺市集正在如火如荼地舉行,多位傳承人現場展示和講解非遺知識,並帶來了琳瑯滿目的作品。現場有來自北京的景泰藍、玉雕、兔兒爺,天津的楊柳青木版年畫、葫蘆、傳統糕點,還有河北的豐寧滿族剪紙、宣化柳溝草編等,價格從幾十元到幾千元不等,吸引遊客競相參觀、體驗和購買。

“咦,這不是北京奧運會的‘金鑲玉’獎牌嗎?”在北京玉雕展位,中國工藝美術大師張鐵成被遊客團團圍住,他曾參與北京奧運會獎牌“金鑲玉”的設計,也是北京冬奧徽寶的主要製作者之一。他介紹,此次帶來了“金鑲玉”獎牌的模型,可以讓遊客近距離觀看和觸摸,“金牌鑲嵌的是白玉,銀牌鑲嵌的是青白,銅牌鑲嵌的是青玉。”展位上還擺出了許多精美的玉雕飾品和擺件,令人目不暇接。

“請問這款香插還有貨嗎?”在來自河北省的花絲鑲嵌展位,一款小巧玲瓏的花絲鑲嵌香插頗受遊客喜愛。“這只心形吊墜也很受歡迎,打開後裏面可以放置藥丸或者香料。”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項目花絲鑲嵌製作技藝代表性傳承人馬福良説,河北廊坊的大廠回族自治縣已成為我國北方地區花絲鑲嵌工藝品生産和出口基地。在傳統工藝與現代科技的結合下,花絲鑲嵌這門古老的技藝日益融入人們的日常生活,煥發新的光彩。

巧手製作端午香囊

“五絲係香囊,福壽且安康。”端午節佩香囊、戴荷包,不僅有裝飾點綴之用,更有避邪驅瘟之意。在中國工藝美術館·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産館最新推出的“氣象萬千——中國非遺保護實踐主題展”中,展出了許多端午節香包,它們造型豐富、圖案精美、工藝精湛,寓意人們對美好生活的憧憬與嚮往。

“我們今天製作木樨香的香囊,需要用到的香料有沉香、檀香、桂花、香茅……”走出展廳,遊客還可以在館內體驗親手製作端午香囊。在指導老師的幫助下,市民吳女士將香料混合在一起研磨成粉末,並裝入自己挑選的香囊中,將這縷幽香帶回家。“這個香囊聞起來香氣四溢,造型也很漂亮,通過體驗制香,我對端午節習俗的了解也更深入了。”吳女士説。

在這個端午假期,中國工藝美術館·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産館持續推出多彩的非遺手工藝體驗活動。五層的“好山好水出好茶——茶文化茶生活展”內,展示了點茶、古琴藝術等相關非遺代表性項目;四層的非遺手工藝體驗中心內,古法制玉、敦煌石粉彩繪等手工藝體驗項目也面向公眾開放。遊客在體驗手工樂趣的同時,也更加感受到非遺的魅力。

舞獅表演熱鬧非凡

“快來,舞獅表演開始了!”隨著鑼鼓擂響,“氣象萬千——中國非遺保護實踐主題展”的民俗展演區域聚滿了觀眾,兩頭精氣神十足的廣東醒獅登場。廣東醒獅的基本動作包括睜眼、洗須、舔身、抖毛等,主要套路有採青、高臺飲水、獅子吐球、踩梅花樁等。演出的尾聲,兩頭醒獅吐出一副對聯——“賡續歷史文脈”“保護傳承非遺”,引得觀眾連連叫好。

“這幾天,我們上午下午都有舞獅表演,每場人氣都很旺盛。觀看完演出後,觀眾還可以與獅頭合影。”據工作人員介紹,廣東醒獅融武術、舞蹈、音樂等為一體,傳統醒獅獅頭的油彩以三國英雄人物劉備、關羽、張飛、趙雲、馬超、黃忠六位人物的戲曲臉譜為基礎,例如黃色的是“劉備獅”,紅色為“關羽獅”,黑色為“張飛獅”。近年來,為增加舞獅表演的觀賞性,廣東醒獅的顏色就更多了。

“樹上的鳥兒成雙對,綠水青山帶笑顏……”不遠處的徽州古戲臺上,由兩位演員帶來的黃梅戲《天仙配》經典選段也拉開了帷幕,台下坐滿了觀眾。據悉,“氣象萬千——中國非遺保護實踐主題展”展覽期間將邀請100位國家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帶徒現場展演,讓觀眾沉浸式感受非遺之美。(記者 王廣燕)


中國網客戶端

國家重點新聞網站,9語種權威發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