濟南市人民醫院李學軍:32年堅守“診療一線”,廣擷“他山石”築起重症醫學“新高峰”
中國網 2024-05-17 15:17:26

急危重症病人的病情演化就像一串正在倒坍過程中的多米諾骨牌,前幾張牌是“病因”,後續的牌是多器官功能損害的“病症”。

病情初期,扶起前面倒下的幾張牌治“病因”,或可止住後續連鎖反應而救命;但病情中後期,從頭扶起骨牌治療“病因”往往跟不上後續“病症”瀑布斷崖式發生的速度,顧此失彼的最終結果很有可能導致原發性“病因”治好了,而疾病的載體“人”卻垮掉了。

“治病的前提是保命,命都沒了治病就無從談起。尤其是急危重症的病人,‘治症’的優先級要高於‘治因’,先判斷出病人最關鍵、最危及生命的問題,然後從這些問題入手穩定住病人的生命體徵,為最終解決原發性的病因創造條件。”濟南市人民醫院重症醫學科主任李學軍説:“這其中提到的診斷、緊急處理和維持生命體徵等診療工作,便是我從事了32年的急診和重症兩個學科的內容”。

從急診到重症 32年堅守救死扶傷“第一線”

1992年,24歲的李學軍從山東醫科大學(2000年合組進山東大學)臨床醫學系畢業。初涉醫療行業,“氣盛”的李學軍在經歷過學校學習和實習後發現傳統科室的挑戰性“略低”,結合自身性格,他選擇進入了濟南市人民醫院(原萊蕪市人民醫院、泰山醫學院附屬萊蕪醫院)急診科。

“急診需要處理一些突發、危重的病情,這個環節需要具備最全面的醫療專業知識和熟練掌握各種急救措施技術,對當時的我來説很有挑戰性”。李學軍説:“這些危重病人如果在第一時間得不到準確的病情判斷和規範的緊急處理,很有可能影響病人後續病情的走向,甚至有可能産生醫源性問題危急患者生命”。

李學軍在工作初期,遇到一位有機磷中毒患者,在經過搶救處理後某個階段出現了反跳現象,引起了呼吸肌麻痹,“幸虧當時判斷準確並及時給病人建立了人工氣道、給予呼吸機支援,才沒有錯失最佳搶救時機”。這種挑戰性與挽救病人生命後強烈的成就感並存的“雙重刺激”,深深的吸引著李學軍,“雖然當時也有很多機會去心內科、腫瘤科等優秀科室”,但他還是決定留在急診科,這一待就是11年。

2013年,為了進一步提高危重症患者的搶救能力和治療效果,濟南市人民醫院決定將重症醫學從原有科室分離、建設成獨立科室,李學軍由急診科轉入重症醫學科,同為患者診治的“第一線”;2020年,李學軍擔任該院重症醫學科主任,後立即從思維理念、技術拓展、管理模式、跨科室交流等各個角度對重症醫學科展開了大刀闊斧的改革,“科室的真正轉變也是從這時候開始的”。

李學軍清醒地認識到,當下醫院甚至全國的ICU管理模式存在一定的“局限”,“所有醫護人員僅限于ICU內部病人管理的忙忙碌碌,但是急危重症的治療絕對不能僅僅局限在ICU一隅,ICU只是最終的一個環節,我們要積極走出去,甚至是讓所有設備和醫護人員走進其他科室,走近病人的真正需求”。

後來李學軍將這一系列改革措施概括為十六個字“突破瓶頸,推倒圍墻,橫向延伸,縱向拓展”。即突破阻礙發展的客觀瓶頸,推到限制思維模式的圍墻,積極走出去、橫向延伸進其他科室,縱向提升自身專業素養、充實技術設備水準。

據了解,濟南市人民醫院重症醫學科現有醫師13名、護士46名,其中包括主任醫師2名、副主任醫師2名、主治醫師6名,主管護師16名、住院醫師2名,在眾多專家的群星拱衛下,科室醫療水準現已達到“區域龍頭、比肩省級”。

有魄力敢擔當 32字詮釋醫者仁心“新理解”

李學軍總説,從事急診重症,一定要有一定的膽量和敢於冒險的精神。“病人生命垂危,不能因為難度大和一些顧忌而拒診,但是這種膽量和擔當一定要基於平時的積累,專業知識的積累、實操經驗的積,而不是盲目自信。

2024年3月,一位呼吸道佔位的患者被緊急送往濟南市人民醫院重症醫學科。“當時患者喉部有腫物導致呼吸道幾乎堵塞,急需建立人工氣道,但是難度確實很大,當時也是輾轉了好幾家醫院才送來的”。李學軍説:“我們當時分析如果強行插入極易因出血導致病人窒息;如果盲目切開建立氣道,頸部有各種血管、淋巴結等組織,也極易導致出血”。經過幾次嘗試後,確實手術難度極高,許多醫生也打起了退堂鼓,李學軍當即表示,別人不敢的我們必須敢,別人做不到的,我們必須做到。“因為我們是區域內綜合性醫院的龍頭,如果我們都不敢,我們跟其他醫院就沒有任何區別和優勢,那讓老百姓去哪看病”。

李學軍一邊耐心做同事工作,一邊深知事關重大切不可盲目。最終經李學軍憑多年經驗,並跟團隊研究後決定劍走偏鋒,最終通過極細的支氣管鏡引導下緩慢旋轉插入小號的小兒用氣管插管,最終成功將病人接入呼吸機,為病人後續治療原發性疾病創造了有利條件。

在急診重症科最顯眼的位置,懸挂著一幅32字標語:“科學評估,關口前移;管控風險,隨時干預;早期識別,準確判斷;保護臟器,挽救生命。”這也是李學軍結合個人經驗對急危重症患者診療做出的“新理解”。

“做這個行業,雖説‘醫者仁心’要有冒險精神要敢於接診患者,但是前提一定是自己醫術過硬。”李學軍認為,醫源性重症問題是一個很嚴重的問題,“進ICU的患者有的是疾病本身演變發展的必然;有的也是診療過程中操作不當或診療方案方向性的錯誤導致的;甚至還有一部分,是由於前期醫護人員觀察疏漏導致的”。

“有一些病人貌似生命體徵比較正常,但實際上身體機能隨時可能斷崖式下跌,時刻有陷入重症風險,所以周邊科室也要隨時有關注重症風險的意識,這很重要”。李學軍認為,好多疾病在科室治療環節中,或多或少一定會有各種“苗頭”,有一些檢測指標的變化,這種變化實際上是一種量變到質變的過程。

“例如病人休克之前,早期時候可能會出現血壓偏低、心跳偏快的徵兆,儘管還在正常範圍內,但伴隨的怕冷、出虛汗等表現,一定要引起醫護的重視”。李學軍説:“病人休克晚期再干預,對臟器整體的損傷非常大,而且消耗的醫療成本太高,而且即便是干預到位,對臟器的損害乃至生命的安全都會造成不可逆的損害”。

引技術築高峰 鍛強自身實力廣擷“他山石”

為踐行這32字,科室引進了舌下微迴圈等一系列高端先進技術。

舌下微迴圈系統,用物質對光譜的敏感性,根據血液不同成分對光折射的不同,利用OPS和SDF成像監控血液內成分的分佈、軌跡、流速等,從而起到監控微迴圈的作用,是能大幅提升危重症、特別是在膿毒症和休克患者診療水準的最新技術。“我們是濟南市第一家、全省第二家引進這個技術的醫院。”李學軍説:“以前病人灌注不足的時候需要看體內乳酸的水準,乳酸往往是體內微迴圈不足導致組織缺血缺氧才會産生,而微迴圈剛開始出現病變時,乳酸水準未見得很高,舌下微迴圈技術的引進將改善這一問題”。

該系統能夠對身體重症提前預警,起到早期發現的作用。“當休克等身體大迴圈出現問題的時候,體內微迴圈早就出現問題了,如果在微迴圈病變階段就能提前發現各種‘苗頭’,就能有很大幾率避免急危重症的出現,也能夠大概率避免産生臟器損傷,舌下微迴圈系統的使用,就等同於將患者診療的節點大大的前移了”。

與此同時,舌下微迴圈系統還能對患者進行動態評估。“人身體微迴圈的恢復跟病變過程相反,先是微迴圈産生好轉,繼而是身體大迴圈康復”,該系統可以輔助醫生及時準確監控患者的恢復程度,通過分析對患者的治療效果來判斷當下治療方案的有效性,以便做出隨時調整。“在舌下微迴圈的監控下,醫生可以根據血液的不同變化分析當前治療方向和治療方式的準確與否。例如,通過舌下微迴圈,醫生如果發現病人身體大迴圈沒有改善,微迴圈也沒有好轉乃至惡化,就可以判斷為治療方案錯誤;大迴圈有所恢復,微迴圈沒有恢復,就表明治療方案需要強化,這些都是非常技術性的問題”。李學軍説。

除舌下微迴圈技術之外,科室還在萊蕪地區率先開展了人工肝、ECMO、床旁纖維支氣管鏡下氣管支架置入、ARDS的肺復張等高新技術,同時在心肺腦復蘇及高級生命支援、嚴重創傷、急性中毒、休克、多臟器功能不全、重大手術術後等多種危重疾病形成了一套成熟的監護與救治體系,為高危患者救治提供了有力的支援。

“引進新的設備和技術,後續科室將在保證患者醫療品質的前提下,這些先進技術設備的利用場景和利用廣度上下功夫;同時未來也將繼續引進無創肺水檢測等高端檢測醫療設備。”李學軍同時也認為,技術設備“好固然重要”,但是最重要的是“打鐵還需自身硬”,科室未來建設仍然是以提升醫護人員素質為重中之重,“包括專業素養和操作經驗等多方位的常態化學習,也包括有目標有方向的重點學習,同時搭配上現代技術儀器,才能真正進一步提高科室整體的診療水準,最終實現為患者提供更好醫療服務的目標”。(葛園園)

中國網客戶端

國家重點新聞網站,9語種權威發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