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考古重要突破!中國學者首次復現兩千多年前中山國貝殼畫
中國新聞網 2024-05-06 17:01:48

在古代,貝殼除了作為食物、裝飾、生産工具、宗教道具、交易貨幣以外,先民們還將其用作繪畫載體,但這方面的考古證據較為罕見,相關研究也頗欠缺。

最近,中國學者利用科技手段彌補了這一考古領域的研究不足,首次對兩千多年前戰國時期中山國遺址貝殼畫圖像成功復原復現,並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研究成果。

本次研究的其中一件貝殼畫:(a)CT處理後的圖像;(b)線描圖;(c)填充色塊後的效果。(d)基於部分想像的最終圖像效果。研究團隊/供圖

中國科學院大學(國科大)人文學院考古學與人類學系羅武幹教授團隊5日接受記者採訪表示,其聯合內蒙古赤峰學院歷史文化學院、中國人民大學歷史學院考古文博係、河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等同行共同完成的該成果論文,近日在國際文化遺産保護領域頂級期刊《文化遺産雜誌》(Journal of Cultural Heritage)發表,將貝殼畫這種獨特藝術形式的歷史,至少追溯到中國的戰國時期。

如何成功重建復原中山國貝殼畫

據論文第一作者、國科大人文學院考古學與人類學系特別研究助理陳典介紹,受埋藏環境影響,本次研究的河北靈壽縣青廉村出土戰國時期中山國(西元前414年-前296年)貝殼畫圖像遭到嚴重破壞。儘管如此,研究團隊通過一系列先進科技手段和方法開展精細研究,成功對中山國貝殼畫進行重建復原,並明確解答其顏料、工藝及其他相關問題。

本次研究的另一件貝殼畫:(a)CT處理後的圖像;(b)線描圖;(c)填充色塊後的效果。(d)基於部分想像的最終圖像效果。研究團隊/供圖

根據形態學特徵,這兩件貝殼畫採用的貝殼在分類學上被明確歸屬於簾蛤科文蛤屬動物文蛤,其主要棲息于中國沿海的潮間帶和潮下帶,自古以來便因具獨特的藥用和烹飪價值而備受珍視。據中山國其他墓葬中發現有不少成對穿孔的貝殼推斷,該兩枚貝殼極有可能源自同一個貝殼個體。此外,湖北包山楚墓中出土有胭脂蚌盒,與這些成對貝殼的外觀頗為相似。

通過三維視頻顯微鏡觀察,中山國貝殼畫的製作始於利用凸線精細勾勒和定位圖像,其工藝讓人聯想到在玉器雕刻中廣泛應用的類似方法,在如此小巧而易碎的貝殼上完成如此複雜而精湛的工藝,無疑是一項巨大挑戰,難度之大超乎想像。其中,與凸起的輪廓形成鮮明對比,貝殼表面某些區域更為凹陷,這種凹凸有致的效果,加之顏料的層層疊加與貝殼自然彎曲的表面,使得繪畫能夠根據觀察者的視角變化展現出紛繁複雜的細節。

隨後通過綜合運用X射線熒光與拉曼光譜,研究團隊進行深入檢測與分析,最終確定中山國貝殼畫彩繪中使用的各種顏料成分:紅色顏料,其鮮艷而飽滿的色彩來源於硃砂;綠色顏料,其清新而自然的色調則是孔雀石所賦予;黑色顏料,其深沉而神秘的色彩則得益於炭黑的運用。此外,貝殼外側一面仍可看到紅色顏料的痕跡,但被泥土嚴重遮蓋而不易分辨。這些顏料的選擇不僅體現古代工匠對色彩的精準把握,更彰顯出他們在材料運用上的高超技藝。

為防止遺漏其他顏料,研究團隊還運用多光譜成像技術來細緻捕捉畫作中的色彩細節,在不同顏色範圍內成功識別出6條特徵曲線。除前述顏色對應的曲線外,還發現兩條與表現出不同色調的土壤附著物緊密相關的曲線。研究團隊推測,這些顏料中可能含有某種粘合劑,用以確保顏料能夠緊密粘附於貝殼上,後續研究將對此進一步揭示。

針對貝殼上的泥土沉積對圖像重建構成的顯著障礙,研究團隊利用工業電腦斷層掃描(CT)這一非侵入式手段,細緻探究樣品內部結構,收集到不同物質的空間分佈數據,結合可辨的輪廓線條,最終成功重建這兩幅來自兩千多年前的珍貴貝殼畫。

貝殼畫對比研究有何重要發現

論文通訊作者羅武幹教授指出,在眾多貝殼的用途中,將貝殼內壁作為繪畫基底的做法頗為罕見,貝殼畫的例證也不多見,如美國科利爾縣基馬爾科發現有年代在西元700-1500年之間繪有單色人物形象的貝殼。美國克利夫蘭藝術博物館所珍藏的兩幅貝殼畫,由於缺乏考古背景資料,關於其産地、創作日期及真實性的細節無法考證,導致學術界對其關注相當有限。

在中國,山東臨淄徐家村南編號M32墓地中出土的3組貝殼畫驚艷亮相,其與中山國出土貝殼畫相比,兩者在風格和製作過程上呈現出一定的相似性。

本次研究的兩件貝殼畫的多視圖。研究團隊/供圖

研究團隊開展對比研究發現,山東臨淄3組貝殼畫被精心置於棺外漆盒北側,顯然承載著特殊的象徵意義;中山國貝殼畫則僅被放置在墓主的雙足之間,這種簡約的擺放形式或許反映不同的喪葬理念及所蘊含的文化信仰。進一步觀察,墓主人的身份、地位以及隨葬品的數量和品質也呈現出鮮明的對比,臨淄M32墓中出土眾多珍貴的青銅器、金器、玉器及其他器物,其奢華的隨葬品無疑彰顯墓主人非凡的身份和地位,相較而言,靈壽青廉貝殼畫的墓主則顯得普通,隨葬品寥寥無幾。

結合克利夫蘭博物館珍藏的兩件貝殼畫,研究團隊歸納出迄今所發現貝殼畫的一些顯著相似之處:首先,所有貝殼畫均展現出工藝上的一致性,都採用了被稱為“減地”的淺浮雕技法;其次,用於繪畫的貝殼種類相同,且大小相近,這足以説明貝殼材料經過精心挑選;第三,貝殼畫的製作可能遵循著一個標準化的程式框架,從而確保作品的統一性和規範性。

此外,在題材上,貝殼畫主要聚焦於人們參與各種活動的場景,這些活動往往與貴族身份或儀式意義緊密相連,充分展現當時社會的風貌和文化內涵。在顏料使用上,貝殼畫上的人物面部和皮膚處都採用紅色顏料,其色彩選擇在某種程度上反映了當時社會的審美觀念和文化傳統。

貝殼畫考古研究有什麼意義

論文共同第一作者、赤峰學院張文靜副教授表示,總體而言,臨淄出土貝殼畫與中山國貝殼畫同屬一個時代,兩者之間的相似之處頗為顯著。相較之下,美國克利夫蘭博物館所藏貝殼畫則呈現出更為細膩與飽滿的筆觸,流露出一種更為成熟的藝術風格,或許暗示其完成于一個稍晚的時期。

本次研究的貝殼畫“減地”工藝細節。研究團隊/供圖

貝殼畫科技考古研究還顯示,這種別具一格的藝術形式在戰國時期的中國北方似乎極為盛行,其影響深遠,一直延續至漢代。這些貝殼畫不僅載體獨特,而且題材豐富多樣,人物刻畫栩栩如生,構圖成熟精巧,因此具備極高的歷史、科學和藝術價值。

論文合作者、中國人民大學副教授王曉琨表示,貝殼畫作為在全球範圍內備受歡迎的藝術形式的早期典範之一,它們無疑值得與漆畫、帛畫以及青銅、玉雕等相關藝術材料進行深入的比較研究,以進一步揭示其獨特的藝術魅力和文化內涵。

不僅如此,研究團隊還對這次中山國貝殼畫圖像多個方面進行深入細緻研究,推測畫中樹木可能為油桐樹。同時,本次貝殼畫考古研究還探討了畫中人物頭飾、衣著與中山國其他出土文物之間的潛在聯繫,進一步揭示了這些文物背後所蘊含的歷史與文化資訊。

本次研究中不同顏料的拉曼光譜。研究團隊/供圖

針對有學者提出,古人認為貝殼的獨特外形象徵著生殖力和創造力,能保存並延長靈魂的存在時間並防止人體腐爛,根據五行學説和某些神話傳説,貝殼還具有引導墓主人靈魂通過冥河到達永生境界的功能,羅武幹強調,從目前研究來看,這些觀點仍模糊而不明晰,期待未來更多考古遺物出土和相關研究,進而全面揭示貝殼在墓葬文化中的深刻意義。 (記者 孫自法)

中國網客戶端

國家重點新聞網站,9語種權威發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