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青春守護 敦煌研究院文物數字化保護團隊讓莫高窟“容顏永駐”
中國新聞網 2024-05-06 16:38:37

在這個見證東西方文化交匯的重要樞紐上,有滿壁風動的盛唐芳華,有飄逸靈動的飛天仙女,有千古流傳的九色鹿傳説。這裡,是千年敦煌。

敦煌研究院紮根大漠,傳承“莫高精神”。敦煌研究院文物數字化保護團隊的任務,就是讓莫高窟“容顏永駐”。

莫高窟第148窟壁畫數字化採集現場。敦煌研究院供圖

三代人的堅守

20世紀50年代的敦煌莫高窟物資匱乏,環境閉塞,所有的職工住土屋、喝鹹水、點油燈,莫高窟的首位攝影師李貞伯就是在這樣的艱苦條件下,放棄了手中的畫筆,毅然承擔起了攝影任務,自己動手設計製作木軌和反光板。1981年,18歲的吳健進入敦煌研究院工作,跟隨李貞伯學習攝影,目前已獲得中國攝影金像獎,為莫高窟留下了珍貴的影像資料。

20世紀80年代,“敦煌的女兒”樊錦詩負責編制莫高窟的科學記錄檔案,當她看到1908年的《敦煌圖錄》大吃一驚,對比照片發現當時的莫高窟壁畫、彩塑等文物,或退化,或模糊,或丟失,已大不如七八十年前那麼清晰和完整。當得知圖像數字化儲存在電腦中可以永遠不變,她提出使用電腦技術保存瀕臨危險的莫高窟壁畫,建設“數字敦煌”資源庫,實現敦煌文物資訊的永久保存和永續利用。

後來,敦煌研究院專門組建了以青年專業技術人員為主的文物數字化保護團隊,開啟自主實施數字化保護的歷程。敦煌研究院文物數字化研究所所長俞天秀介紹,團隊共計110人,主要由“80後”和“90後”組成,35歲以下的年輕人佔到61%。

由於洞窟內部的空間極其有限,在組裝燈箱和鋪設軌道的過程中,每一步都需要精確到位,不能有絲毫偏差:使用的採集設備和輔助系統需要仔細調試和校準,以確保拍攝結果的準確性和客觀性;軌道鋪設也是一項極其精細的工作,軌道的平整度和穩定性直接影響到拍攝的效果。同時,每次數據採集也仿佛在螺螄殼內精巧地施展道場,每一次的騰、挪、轉身都需要極高專注力和精準性;在操作過程中還要不斷地調整姿勢和動作,以確保不會對壁畫造成任何碰觸或損傷:在這種環境中,團隊每個成員不僅要考慮到自身安全,更要時刻提醒自己注意文物安全,每一次呼吸都伴隨著小心翼翼的動作。

文物數字化團隊部分成員在莫高窟第158窟合照。敦煌研究院供圖

青春“數”守敦煌

從萬物復蘇的春天,到冰雪嚴寒的冬天,一年四季,他們迎著朝陽進入洞窟,踏著落日走出洞窟,緊張有序地開展著數字化採集工作。同時,洞窟內環境濕冷,無論冬夏,棉襖和護膝都成為團隊的標配。特別是在炎炎夏日,當他們穿著厚厚的棉襖,戴著護膝,穿梭在洞窟之間時,總會引來遊客們好奇而怪異的目光。

相機的鏡頭輕輕滑過,捕捉著每一處細節和色彩,每一次快門聲響起,都是對歷史的尊重和記錄。截至2023年底,團隊已完成敦煌石窟295個洞窟的數據採集,採集壁畫面積2.8萬平方米,莫高窟超過一半的洞窟有了數字檔案。

採集數據之後,則是更繁瑣而精細的圖片拼接和三維定位修正工作。記者此前在莫高窟採訪獲悉,人工一天能拼接大約20張照片,近兩個月才能拼出一個壁面,還要再進行定位糾正,以確保不會發生形變,由此才是最終版——而這還只是平面壁畫的工作量。如果是弧面壁畫,需要定位糾正的量就更大,相應需要的時間也更多。至於彩塑的三維重建,可以用海量數據來形容,僅僅是第45窟一米多高的主佛雕塑,在電腦軟體中重建所用的三角面就有四百多萬個;中唐第158窟的涅槃像身長15.6米,三維重建該窟耗時兩年,三角面達上億。

截至目前,團隊已完成180個洞窟的圖像拼接處理,162個洞窟的全景漫遊節目製作、7處大遺址三維重建,45身彩塑的三維重建,5萬張歷史檔案底片的數字化掃描工作,形成了多源、多模態的海量數據資源,構建了“數字敦煌”資源庫平臺,實現了30個經典洞窟高清圖像的全球共用。2023年推出的“數字藏經洞”,運用數字照掃、遊戲引擎等技術,首次生動復現藏經洞及其藏6萬餘卷珍貴文物的歷史場景。“數字敦煌”入選“2022年世界網際網路大會攜手構建網路空間命運共同體精品案例”“中國-上合組織國家數字領域合作案例集”“國家文物局文物事業高品質發展十佳案例”。

敦煌研究院文物數字化保護團隊以青年人為主。 敦煌研究院供圖

日前,敦煌研究院文物數字化保護團隊榮獲第28屆“中國青年五四獎章集體”。他們,用青春澆灌出古老而年輕的敦煌。 (記者 應妮)

中國網客戶端

國家重點新聞網站,9語種權威發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