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向共同富裕的中國道路
光明網 2021-11-03 16:53:40

原標題:福利體系視野下的三種分配:通向共同富裕的中國道路


編者按:為進一步深入學習宣傳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凝聚向第二個百年奮鬥目標進軍的強大力量,中央網信辦與光明日報社共同組織“實踐新論·現代化進程的中國答卷”網上理論傳播專欄,陸續在光明網推出系列理論評論文章和新媒體産品,總結中國共産黨領導中國式現代化新道路的寶貴經驗,充分彰顯中國式現代化新道路的特色和優勢,讀懂和講好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創造的人類文明新形態。

作者:蒙克(清華大學公共管理學院副教授);鐘林睿(清華大學公共管理學院博士研究生)

2021年8月17日,中央財經委員會召開第十次會議。會議對“共同富裕”這一議題進行了重點論述。“共同富裕是全體人民的富裕,是人民群眾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都富裕,不是少數人的富裕,也不是整齊劃一的平均主義,要分階段促進共同富裕”。會議強調,要正確處理效率和公平的關係,,構建初次分配、再分配、三次分配協調配套的基礎性制度安排,加大稅收、社保、轉移支付等調節力度並提高精準性,擴大中等收入群體比重,增加低收入群體收入,合理調節高收入,取締非法收入,形成中間大、兩頭小的橄欖型分配結構。紮實推進共同富裕在中國的落實。

這意味著,實現共同富裕,中國可以著重從兩方面推進:一是提升社會成員的整體收入水準。二是縮小社會成員內部的收入差距。而福利體系作為一種旨在降低社會風險和改善社會福利的制度安排,其包含的許多社會政策對於促進共同富裕有著積極作用。本文旨在分析中國福利體系中的各種社會政策是如何在初次分配、再分配和三次分配環節,提升社會成員的整體收入,縮小社會成員間的收入差距,進而促進共同富裕的實現。

【實踐新論】福利體系視野下的三種分配:通向共同富裕的中國道路


(漫畫:張婷婷)

“福利國家”通常關注公共部門在養老、醫療、失業等直接關切公民福利的傳統社會保障領域推行的社會政策。“福利體系”則在公共部門制定的傳統社會政策之外,強調了兩方面福利安排:一是由非公共部門提供的旨在改善公民福利的私營部門社會政策,如企業年金體系;二是公共部門在傳統社會保障領域之外制定的能夠間接影響公民福利的隱性社會政策,如部分財稅政策。在“福利體系”的研究範式下,社會福利的促進不再僅僅依靠公共部門。包括政府、市場、社會等在內的多元主體都能夠通過彼此間的互動,影響面向公民的社會福利供給。

福利體系與初次分配:提升勞動收入,調整分配情況

在按生産要素分配的原則指導下,由於各要素提供者付出的生産要素存在多寡和性質的區別,因此初次分配的結果將自然地在要素提供者之間形成收入差距。這種收入差距要能夠被控制在合理的範圍內,並能通過後續的再分配與三次分配得到調節。當前,中國的初次分配仍有一定調整空間。這是因為勞動要素在市場中的談判能力一般弱于資本要素,因此勞動要素的應得報酬往往會被逐利的資方有意削減,特別是一些靈活就業人員的工資收入更難得到保障。在現實中,中國的勞動要素與資本要素之間的收入差距擴大,這對共同富裕在中國的實現構成了一定的非積極影響。

近年來,中國的福利體系開始從“社會保護”向“社會投資”範式轉型,這為中國借助社會政策調整初次分配提供了新的啟示。社會投資範式主張,針對初次分配結果福利體系不應僅僅為低收入群體提供補償,更應當幫助他們提升應對挑戰和風險的能力。具體來看,教育保障(如免費義務教育)和職業培訓(如繼續教育)政策是社會投資理念在中國福利體系領域的具體體現。以職業培訓政策為例,近年來,黨和政府多次提出要“大規模開展就業技能培訓、崗位技能提升培訓和創業培訓”,幫助勞動者改善就業和收入前景。在此指導下,中國的許多企業都建立起成熟的員工培訓與發展體系。這些教育保障和職業培訓政策對於中國共同富裕的實現具有積極意義:能夠幫助提升中國勞動要素的人力資本水準和職業技能素養,增強勞動要素在市場談判中的議價權,避免勞動力受到資本的不合理剝削;另一方面也有助於勞動力晉陞到高薪崗位,從而改善自身的收入水準。

福利體系與再分配:實現收入轉移,優化分配結構

現有研究對福利體系在再分配環節表現出的收入調節作用展開了較多討論。福利體系中的選擇主義福利和普遍主義福利政策是典型的再分配手段。

選擇主義福利是指政府向符合財産調查要求的低收入群體提供現金、物資或服務救濟。中國的社會救助政策是一種典型的選擇主義福利形式。其中,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是中國社會救助政策的一項核心措施。低保制度通過對每人平均收入低於低保線標準的家庭提供補差救助,能夠為低保家庭的基本生活提供一定的保障。中國的社會救助政策之所以能夠幫助促進共同富裕的實現,是因為中國的社會救助政策通常不需要公民繳費,政策所需資金一般來自政府稅收。而中國的個人所得稅採取的是累進稅率,即高收入群體需要繳納更多的稅款。從社會救助政策的投入-産出關係來看,政府將從高收入群體那裏多徵收來的稅款定向轉移給低收入群體或弱勢群體,這實際上縮小了高、低收入群體之間的收入分配差距,從優化收入分配結構的角度有助於促進共同富裕的實現。

而普遍主義福利是指政府向全體公民提供同等水準的福利資金或服務。近年來,中國積極推動的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即是普遍主義福利政策的典型表現。所謂“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是指使“全體公民都能公平可及地獲得大致均等的基本公共服務”。黨和政府多次強調要通過城鄉統籌、轉移支付等方式消除福利差別。像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這樣的普遍主義福利政策同樣能夠促進共同富裕的實現,其背後的機制在於: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政策的資金來源通常也是政府稅收而非居民繳費。儘管在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政策下,全體社會成員獲得的福利是相等的,但由於高收入群體一般需要繳納更多的稅款,因此,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政策同樣推動了高收入群體向低收入群體的收入轉移。有利於促進共同富裕目標在中國的實現。

福利體系與三次分配:塑造捐贈激勵,引導公益發展

“三次分配”是指社會成員在道德力量等的驅使下,自願轉讓自己的部分財富,在社會成員中間實現財富的再一次重新配置。公益慈善、志願服務等都是三次分配的主要形式。在現實中,政府常常借助制度設計來鼓勵社會成員參與三次分配,希望通過三次分配縮小社會成員間的收入分配差距,進而促進共同富裕。其中,針對公益性捐贈的稅收減免是一項有效手段。

近年來,中國正在逐步完善面向公益慈善的稅收減免體系。2014年10月29日,國務院總理李克強主持召開國務院常務會議,強調“要落實和完善公益性捐贈減免稅政策,推出更多鼓勵慈善的措施。以扶貧濟困為重點,引導公眾捐款捐物、開展志願服務,推進股權捐贈、慈善信託等試點”。在會議精神的指導下,《中華人民共和國個人所得稅法》、公益性捐贈支出企業所得稅稅前結轉扣除有關政策的通知等對中國個人捐贈和企業捐贈的稅收減免做出了明確規定。在這些政策的激勵下,中國的公益慈善事業近年來呈現出蓬勃發展的態勢。

中國針對公益性捐贈的稅收減免政策之所以能夠促進共同富裕,是因為:首先,在稅收減免環節,一般情況下,只要捐贈者捐贈出去的金額少於不捐贈時他們須按稅率繳納的稅款,捐贈者就有意願捐出這部分財富。而由於中國高收入群體往往面臨更高的稅率,因此其從針對公益性捐贈的稅收減免政策處受到的捐贈激勵一般更強。其次,在公益捐贈環節,一般而言,在稅收減免政策刺激下募集而來的公益慈善捐款通常會用於為低收入群體提供救助。

共同富裕是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也是中國共産黨的重要使命。當前,絕對貧困的消除和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第一個百年奮鬥目標的實現,為共同富裕在中國的實現創造了物質條件。但現實中日益擴大的收入差距對進一步實現共同富裕的目標提出了嚴峻挑戰。在此背景下,我國已通過社會投資型社會政策、普遍主義福利政策,以及隱性社會政策等手段,在初次分配、再分配和三次分配等環節對收入分配的公平性進行了調節,未來的發展應該在這些方向上繼續完善,推動共同富裕目標的全面實現。


中國網客戶端

國家重點新聞網站,9語種權威發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