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新聞資訊

城市慢行系統讓居民:出行更綠色 樂享慢生活

發佈時間: 2024-12-18 11:02:24 | 來源: 人民網 | 作者: 嚴 冰 宋佳航 亓康碩 | 責任編輯: 吳一凡
分享到:0

漫步街頭,放鬆身心,休閒又健身;騎行單車,暢行無阻,綠色又環保。如今,越來越多的城市居民正享受慢行系統帶來的便利與美好。

慢行系統是城市綠色交通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打造高品質、人性化公共空間的關鍵一環。《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加快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的意見》明確指出:“加強人行步道和自行車專用道等城市慢行系統建設。”隨著慢行系統的不斷完善,越來越多的居民將擁抱綠色出行,在漫步或騎行間樂享慢生活的悠然韻味。

且慢且美好

黎明時分,海南三亞濱海綠道(橋頭公園至三亞港公園段)被晨霧輕裹,慢跑者們身著運動裝、腳穿跑鞋,步伐輕盈且有節奏地踏上綠道。

“在這裡跑步,每一步都像是踩在畫裏,一天的好心情就此開啟。”三亞市民王先生告訴筆者,綠道周圍景色宜人,蔚藍的海景與蔥郁的綠植吸引了許多居民前來晨跑。除了深受本地居民的喜愛,濱海綠道還吸引了大量外地遊客前來拍照“打卡”。“我和朋友平時喜歡拍照,偶然發現了這個寶藏地方,綠道不僅顏值高,拍照的光線也非常好,我們已經連續三天來這裡取景了。”從重慶來三亞旅遊的董女士説。

慢行交通系統不僅豐富了人們的日常生活,也逐漸融入出行的常態,助力提升通勤體驗。

在北京,回龍觀至上地的自行車專用道吸引了眾多騎行愛好者,也成為許多“上班族”的通勤首選。沒有機動車、電動車打擾,騎行者在這條專用道上可以盡情欣賞沿線的城市風景,讓原本單調的通勤也充滿了愉悅感。

“騎自行車上班,整個行程無中斷點,一腳踩到底,每天能節省將近半小時。”回龍觀居民趙女士告訴筆者,過去她開車時常常遇到堵車,而如今騎自行車走自行車專用道不僅節省了時間,還能順便鍛鍊身體。對於像北京這樣的大城市來説,慢行系統有效補充和延伸了交通網路,為城市出行提速增效。

隨著城市慢行系統的不斷完善,越來越多的市民在步行和騎行中感受到放鬆與寧靜,身心也在其中得到了愉悅與釋然。

近年來興起的“城市漫步”,倡導通過步行或騎行在城市中“漂流”,不追求目的地,也不一定要前往熱門景點,而是沉浸式地用腳步丈量城市,獲得了廣泛好評。對此,資深媒體人高雪表示,從慢行系統到慢生活,讓腳步慢下來、讓心靜下來是一種值得推崇的生活態度。“每一次放慢腳步,看到曾經忽視的風景,都能帶來全新的感悟,從而更深刻地體會生活的美好。”高雪説。

為了帶來更好的慢行體驗,各地也在加緊建設全齡友好、品質宜人的慢行交通系統,細緻入微的設計展現了深厚的人文關懷。在三亞市,專為輪椅使用者設計的無障礙通道幾乎貫穿了整個鹿回頭風景區。通道平緩寬闊,沿途設有多個休息平臺和無障礙觀景臺,為行動不便者提供很大的便利。

曾經,一位殘疾畫家在志願者的陪伴下,通過無障礙通道登上了鹿回頭山頂。他坐在觀景臺上,用畫筆描繪出眼前壯麗的山海全景,眼中滿是對這座城市的感激與熱愛。“三亞的慢行系統讓我這個行動不便的人也能領略到如此美麗的自然風光,感受到這座城市對我們的尊重與接納,我覺得自己不再是城市生活的旁觀者。”他動容地説。

城市慢行系統不僅為市民和遊客提供了一種慢節奏、高品質的出行方式,更提升了人們的幸福感和歸屬感。慢行系統正連通人們的美好生活,為城市注入生機與溫情。

綠色最時尚

慢行交通系統不僅提升了人們的生活體驗,更生動踐行了綠色出行的理念。

藍天白雲之下,塑膠車道紅綠相間,深圳市民們穿梭在自行車專用路上,享受著騎行的樂趣。深圳市民胡女士告訴筆者,過去每天早高峰開車出行,不僅擁堵,還不環保。現在,騎車出行讓她更加親近自然,同時也能為低碳出行貢獻一份力量。

打造城市慢行系統已成為我國許多城市未來交通發展的關鍵組成部分。通過加快新建、改建和擴建城市道路慢行系統與綠道系統等舉措,越來越多的市民選擇從私家車出行轉向步行和騎行,不斷增強的綠色出行意願引領著嶄新的綠色生活方式。

中國人民大學應用經濟學院副教授陳浩在接受本報採訪中表示:“與高消耗和高排放的機動化交通相比,步行和自行車出行既節能又低碳。慢行交通系統的發展能有效減少燃油車的使用頻次和行駛里程,從而降低碳排放。”陳浩認為,城市慢行系統的建設將推動公眾轉向綠色出行,對建設綠色、環境友好的社會至關重要。

看似微小的出行改變,積少成多也能聚起不可忽視的綠色力量。有關數據顯示,採用自行車出行,相比小汽車出行,每人每公里可減少0.17千克二氧化碳排放。也就是説,若1名小汽車使用者採用自行車出行,一年能夠減少1噸碳排量。

除了對環境更加友好,慢行交通系統還追求與自然環境的協調。更加綠色的生活空間讓“出門有林蔭,歸途伴花香”的美好場景正逐漸成為現實。

漫步在風光旖旎的上海市蘇州河濱水空間,鑲嵌其間的口袋公園、屋頂綠化、古樹綠植讓市民仿佛與大自然融為一體,可以盡情享受生態環境帶來的舒適與生機。據悉,蘇州河中心城段42公里的濱水岸線實現貫通開放,新建約15公里的濱河綠道,將兩岸約150公頃的綠地與開放空間串聯起來,綠色空間為居民帶來了更多享受與體驗。

北京市的三山五園綠道也是居民散步、休閒、健身的理想去處。“這條綠道比以前更加平坦順暢,走起來特別舒服,周圍的綠化也越來越好,環境日漸美麗,空氣清新了許多,真是一個理想的散步健身地。”北京市海澱區居民周女士高興地分享著自己的遛彎體驗。隨著步道外側綠化區域的擴大和提升,新種植的海棠、碧桃、榆葉梅、八寶景天等觀賞植物為綠道增添了四季的美景,吸引了更多居民親近自然、享受生活。

以社區級綠道為媒介,綠道逐步從公共空間延伸至居民家門口,成為人們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例如,上海浦發華庭健康漫步道的增設為居民的健康生活開闢了新空間。步道採用鮮亮的黃藍配色,整體環境整潔美觀。為了引導居民安全鍛鍊,步道還貼心地設置了距離標識。小區內綠植繁茂,健康步道與自然景觀完美融合,形成了一道亮麗的風景線。

除了提供便捷的通勤路徑,許多城市還通過凈化慢行空間、建設口袋公園和休憩區等方式,進一步提升市民的綠色生活體驗,打造更加宜居的城市環境。

為保障綠色出行,許多城市正加速推進慢行系統的改造與升級。北京市陸續開展綠道建設,10年來累計建成綠道1515公里,環城公園環綠道、森林公園環綠道、中心城濱水綠道、東翼大河綠道等綠道骨幹網路已初顯。今年,深圳啟動了另一項慢行貫通工程,涉及多座公園,預計今年底完成主體工程建設,實現全線慢行貫通。通過系統的改造升級,市民的騎行和步行體驗將更加便捷與安全,吸引更多人選擇綠色出行,共同為環保貢獻力量。

各地還在以更多創新舉措引導人們樹立低碳環保意識,慢行交通系統將更受歡迎。比如在江蘇省常熟市的碳普惠平臺上,居民通過綠色出行可以獲得減碳量和碳積分。平臺記錄了包括公共自行車、公交車等多樣化出行方式的綠色交通行為,為用戶提供個人碳賬戶、碳積分兌換、低碳排行榜等服務,激勵居民積極選擇低碳出行。“在騎行專用道上,不僅能鍛鍊身體,還能在碳普惠平臺上積分,既便捷又環保。”一位常熟市民這樣表示。

“未來,還可以綜合運用碳普惠、優惠券和榮譽獎勵等多種激勵措施,進一步提升公眾綠色出行意願,讓慢行系統發揮更大作用。”陳浩説。

漫步歷千年

城市不僅是人們生活的空間,更是歷史與現代的交匯點。行走在步道上,古老建築、傳統街巷無聲地講述著城市的故事,讓人們沉浸在濃厚的文化氛圍中。

初冬時節,北京氣溫漸寒,然而中國人民大學的學生們依然積極參與到城市漫步之旅中。2024級博士生卿成林表示,漫步活動已多次帶領同學們走訪北京的文化古跡,從鐘鼓樓走到萬寧橋,再探訪故宮博物院。“當大家走近了北京中軸線,不少同學表示,這是一場探求文化、熟悉城市的漫步。通過慢行和慢騎,大家放慢了腳步,深入體驗歷史文化精華區,細細品味老北京千年積澱的古韻。”在北京,一條條慢行步道串聯起眾多歷史遺跡和文化地標,如同細線一般穿梭于街巷之間,方便人們深入了解老北京的歷史與文化。

歷史文化的滲透不僅體現在景觀上,還在景觀佈局和標識標牌等細節巧思中得以呈現。比如在重新裝飾的北京德勝門內大街,梅蘭芳紀念館東側“微公園”地面裝飾著《霸王別姬》《天女散花》等京劇劇目的人物造型,小小的文化巧思讓人沉浸其中。在不少慢行步道上,沿途的水刷石工藝和修復老墻等設計也巧妙還原老北京風貌,增添了文藝氛圍。

在設計步道和騎行車道時,許多城市將歷史建築和古跡作為慢行系統的關鍵節點,讓人們在日常出行中隨時觸摸到歷史文化的脈搏。江蘇省蘇州市的環古城河健身步道便是一個典型例子,這條健身步道將蘇州的古城門、古城墻、園林景區、市民公園和大運河蘇州段巧妙串聯。步道沿線設有清晰的指示牌,通過豐富的花卉和樹木點綴,增添了自然景觀。當地居民表示:“沿著這條步行道,可以遍覽整座城市的文化景觀。”

在不同城市,慢行交通系統折射的是各具特色的文化風情。浙江慈溪的藥商文化源遠流長,清道山百草園慢行步道為遊客提供了欣賞古縣城全貌的獨特方式。人們在山間漫步的同時,可以體驗和學習草藥文化。

為了更好地展現運河文化,江蘇無錫的環城古運河慢行系統結合了騎行道、跑步道和漫步道,形成了一條長約8.5公里的三道合一的慢行線路。梁溪文旅集團相關負責人介紹,系統通過展示環城八景,講述古運河的人文歷史,為市民和遊客帶來“一河兩廊花間遊”的全新體驗。該系統突出古運河的獨特風貌,通過整合周邊公共空間資源、活化利用歷史建築和遺存、增設服務驛站、新建文化地標等措施,為古運河增添了更多的城市記憶點。

慢行步道的建設也為恢復文化遺跡、保護文化遺産提供了良機。浙江杭州西溪谷沿山慢行道全長約13公里,從古蕩雙口井起,至留下西穆塢,漫步其間仿佛遊走在畫中。相關部門整理出58處文化遺址,在慢行道的建設過程中,成功保護並恢復了其中24處文化景點。對現有的金魚井、金魚井亭等景觀進行了完善,重修了花塢隱秀亭,進一步豐富了該地的文化風貌。專家認為,西溪谷沿山慢行道的建設將豐富的歷史遺存與深厚的文化底蘊有機串聯,推動了歷史文化、旅遊文化與休閒度假文化的有機融合。

蘇州市民徐華女士在城市步道上漫步時感慨道:“以前總覺得只有走進博物館或景點,才能感受歷史文化,而現在,我在家門口就能觸摸到幾千年的文化底蘊。”她笑著説,如今,她常帶著孩子一同漫步在步道上,享受生活的寧靜與美好。“每次踏上環古城河步道,歷史的厚重感仿佛從腳下升騰而起,讓我每一步都能深切感受這座城市悠久的文化與無限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