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秋的化德縣早有涼意。祥華福利服裝有限公司的廠房里正在趕工一批冬天的棉服訂單,工人們在三樓縫紉車間邊聊天邊做工,樓下是兩個今年新招聘的“90後”,正在直播帶貨。
“現在棉褲生意不好做了。”老闆史佔花今年70歲,她的工廠如今有40余名員工,其中27人是殘疾人。在這裡,大家都喊她史大姐。
史佔花在內蒙古自治區烏蘭察布市化德縣是個名人:30多年前下崗後,她帶著一群殘疾人烤過點心、縫過棉褲、做過手工飾品,一直奔波在創業路上。
“他們跟我們一樣,需要可以融入的團體和展示自己的平臺,我不圖回報,就是希望大家的日子能好一點。”史佔花淚點很低,話語間總是抹眼淚。“在我這裡,他們聚在一起有説有笑,就像個大家庭。”
(資料圖)圖為史佔花(左一)正在跟殘疾人員工們一起工作。史佔花供圖
1988年,剛下崗的史佔花在化德縣高爐社區工作。在一次例行人口普查時,她了解到小小一個社區竟有約90名殘疾人。因為殘疾,他們大多不善於融入社會,生活貧苦而艱辛。
史佔花動容了。在社區的幫扶下,她開始帶領著殘疾人兄弟姐妹一起創業。“大家大都是輕度殘疾,有精力也有能力,我們的生意紅紅火火。”
最初的創業項目是做點心。史佔花一人去北京學手藝,回來創辦製作傳統點心的小作坊。20多名員工中,11人是殘疾人,其他的都是貧困戶。閒暇時,史佔花還舉辦面點培訓,殘疾學員免費學習。
“當時的想法特別簡單,就是想帶大家平平安安地掙錢。他們有錢了,想幹啥都行;我有錢了,想幫誰就幫誰。”史佔花回憶,殘疾人員工的月工資最多時能有7000元。她還認了10個乾女兒,都是殘疾人。
1995年,一次偶然的機會,史佔花聽説化德縣本地的絮片棉褲供不應求,於是又琢磨轉行做棉褲。
從糕點小作坊到棉褲製作工廠,需要的資金投入完全不是一個量級,史佔花借錢買廠房、買設備,從商店買棉褲、拆開照著裁……慢慢地,工廠也開起來了。
創業很艱辛,史佔花總不願意多提生意上的事,而是很愛分享和殘疾人員工在一起的幸福時刻。
“他們很用心,也很認真。”史佔花告訴記者,雖然有殘疾,但大家心靈手巧,對工作的責任心總是讓人感動。
圖為史佔花(右一)正在跟殘疾人員工開心交流。奧藍攝
“來了才知道,這裡有這麼多殘疾人,也有這麼多關心關注我們的人。”45歲的王滿軍因患腦癱致殘,如今從一線工人榮升為車間主任。
記者在採訪中了解到,殘疾人們在這裡工作,有較為穩定的收入和退休金,生活與以前相比也有很大變化。
“如今我可以靠自己的勞動掙取生活費,生活也有了希望。在這裡,我認識了許多身殘志堅的朋友。我們互相幫助,一起聊天,每一天都很充實。”36歲的殘疾人陳曉霞不僅是生産線上的一把好手,還是工廠裏各類文娛活動的積極參與者。“史姨一直鼓勵我走出家庭,實現自己的價值。我的輪椅是十幾年前史姨給的,那之前,我幾乎沒出過家門。”
“我們還是需要創新,不創新趕不上時代。”據悉,隨著社會發展,絮片棉褲的銷量逐年減少。史佔花如今的生意並不是很好,她每天到處奔波,找訂單、談合作。每當有客人來訪,她也都認真接待。
工廠如今也在接校服、環衛工人工作服的訂單,有些殘疾人開始學習中國結、車座墊、串珠首飾盒等手工藝製品,解鎖更多商機。
“咱們殘疾人不能依靠別人,不能覺得(別人幫扶)都是應該的。”這些年來,殘疾人員工跟著史佔花掌握了多項手藝。史佔花也不斷跟夥伴們説:“培養點技術,去哪都吃香。”
“我們變得開朗多了,信心滿滿,感覺真正融入了社會。每天中午大家一起吃飯、聊天是我最快樂的時候。”陳明亮今年50歲,跟著史大姐幹了10年,現在不僅是一線手工藝製品的工人,還負責單位的文秘工作。“2018年和2023年,我和幾個同事還連續參加兩屆內蒙古殘運會,我在飛鏢男子坐姿組和硬地滾球比賽奪得銅牌。能為家鄉爭光,以前想都不敢想。”
“這一輩子,我沒有大起大落,就是一直堅持。”對於未來,史佔花坦陳,沒想太多,只想走一步看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