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政工作關係民生、連著民心。9月23日,國務院新聞辦公室舉行“推動高品質發展”系列主題新聞發佈會,民政部有關負責人介紹了相關情況。
保障困難群眾基本權益
民政部部長陸治原表示,近年來,各級民政部門把保障民政服務對象特別是廣大特殊困難群體的基本權益作為首要任務,著力保基本、兜底線、防風險、促發展,推動各項民政工作取得新進展新成效。
強化基本民生保障,切實保障各類困難群眾基本生活。建立了分層分類的社會救助體系,利用大數據等手段加強低收入人口動態監測,及時做好預警和救助幫扶。將流動兒童納入國家關愛保護範圍,為城鎮流動兒童和農村留守兒童提供權益保障、日常照護、關愛幫扶等服務。建立困難殘疾人生活補貼和重度殘疾人護理補貼制度,為臨時遇困群眾及時提供救助,築牢困難群眾兜底保障安全網。
發展基本社會服務,加快提升養老、區劃、婚姻登記等服務管理水準。建立基本養老服務制度,加強護理型床位建設,推進“養老服務+醫療資源”融合發展,促進醫養康養相結合,積極發展農村養老服務。履行老齡工作協調職責,推動健全社會保障體系、養老服務體系、健康支撐體系。同時,開展“鄉村著名行動”,推進鄉村地名上圖、農産品上網,助力鄉村全面振興。優化婚姻登記服務,在21個省(區、市)試點婚姻登記“跨省通辦”。
創新基層社會治理,積極發揮社會組織和慈善力量作用。支援成立科技類、服務性社會組織,優化社會組織結構,全國各類社會組織已經達到88.3萬個。引導社會組織結對幫扶160個國家鄉村振興重點縣。引導行業協會商會服務高品質發展。貫徹落實慈善法,引導慈善力量積極參與扶弱濟困、扶老救孤、恤病助殘。今年以來各類慈善組織向重點受災省份捐贈款物近30億元,有力支援了抗災救災和恢復重建。
完善養老服務制度體系
截至2023年底,我國60歲以上老年人口已達2.97億。據介紹,近年來,民政部初步建立了我國養老服務制度體系,推動養老服務從服務特殊困難老年人為主向服務全體老年人轉變,從政府供給為主向政府、市場、社會多元供給轉變,從機構養老為主向居家社區機構相協調轉變,從兜底保障、生活照料向更有品質的醫養康養相結合服務轉變。
陸治原表示,接下來將健全養老服務網路,重點建設縣(區)級綜合養老服務平臺、鄉鎮(街道)區域養老服務中心、村(社區)養老服務站點,構建貫通縣(區)、鄉鎮(街道)、村(社區)三級養老服務網路;優化服務供給格局,為居家養老的老年人提供助餐、助浴、助潔、助行、助醫、助急等到府服務;發展社區日間照料、社區老年食堂、康復護理等為老服務項目;加強殘障、失能老年人照護服務等,形成居家社區機構相協調相貫通的養老服務供給格局。同時,擴大養老服務消費,發展壯大銀發經濟,加強對養老服務品質安全的監管。
“今年中央財政安排3億元引導資金,支援發展老年助餐服務。”民政部副部長唐承沛説,一些地方已經形成了15分鍾老年助餐服務圈,老年人在家門口就能享受到便捷的助餐服務,助餐模式日益豐富。下一步將有序推動老年助餐服務擴面提質增效,重點服務高齡、空巢、獨居、失能等特殊困難老年人就餐剛需。
織密兜底保障安全網
近年來,民政部緊緊圍繞健全城鄉統籌、分層分類救助體系的目標,為困難群眾築起一道兜底保障安全網。加快建設全國低收入人口動態監測平臺,健全監測預警的指標體系,全面開展低保邊緣家庭和剛性支出困難家庭的認定,形成按照困難程度分層管理的梯度救助格局;運用“大數據+鐵腳板”,推動社會救助實現“人找政策”與“政策找人”相結合,規範落實醫療、教育、住房、就業等專項救助,開展全國服務類社會救助試點,更好滿足困難群眾多層次、差異化救助需求;實現低收入人口資訊“一門入庫、動態監測,分層管理、因需推送,分類幫扶、結果反饋”,建立了“一戶(人)一條救助鏈”,形成弱有眾扶的“一張幸福清單”。
殘疾人是需要格外關心的特殊困難群體。民政部社會事務司司長王金華介紹,截至今年8月,困難殘疾人生活補貼和重度殘疾人護理補貼制度共惠及1191萬困難殘疾人和1607.4萬重度殘疾人。下一步,將指導各地完善補貼標準動態調整機制,優化補貼申領方式,強化“跨省通辦”“全程網辦”“主動服務”等便民服務舉措,讓殘疾人辦理申領更加方便快捷;加快推動康復輔助器具産業發展,滿足殘疾人多層次、多樣化的康復需求。
民政部兒童福利司司長郭玉強介紹,民政部門聯合相關部門出臺了健全留守兒童關愛服務體系的意見、加強流動兒童關愛保護行動方案等一系列政策文件,為做好流動兒童和留守兒童關愛保護工作提供了政策依據。同時,開展“農村留守兒童和困境兒童關愛服務品質提升三年行動”“流動兒童關愛保護行動”兩項專項行動,不斷為兒童健康成長創造良好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