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新聞資訊

斷指不折志!看手殘理髮師的女強人“養成記”

發佈時間: 2024-06-21 09:00:01 | 來源: 中國網 | 作者: 大興區殘聯 | 責任編輯: 吳一凡
分享到:0

6月17日,“2024北京榜樣”發佈六月第三周周榜,大興區林校路街道溫馨家園愛心志願者于麗萍榮登周榜。讓我們一起走進她的故事,一起學習榜樣精神,汲取奮進力量!

于麗萍,女,出生於1966年,來自大興區林校路街道,大興區殘聯“生命之聲”特色宣講團成員。

年輕時候因為一次意外,于麗萍的手指進行了截肢手術。面對生活的困境,她選擇了堅強與自立。她努力學習勞動技能,開創了屬於自己的理髮店事業。她不僅養活了自己,更在創業成功後,積極幫扶其他殘疾人,成立公司,提供培訓,帶領他們走向自立自強。在退休之後,于麗萍沒有就此停歇,她積極參與志願服務,用自己的熱情和愛心為社區居民提供幫助。她自學快板,宣傳垃圾分類和防火安全;她重操舊業,為失能老人理髮,還把自己的故事宣講給更多人聽。

她用自己的行動,證明了殘疾人同樣可以創造美好的人生,同樣可以為社會做出貢獻。

意外受傷更自立自強

年輕時的于麗萍在鄉鎮企業工廠上班,在投放物料的時候,左手意外捲進了機器裏,整個手全部受傷,最嚴重的中指進行了截肢手術,當時才20多歲的她面對這樣的結果,很難接受,更羞于讓別人知道她是個殘疾人,但禍不單行,在出事不到半年,工廠也因為效益不好倒閉了。左手殘疾,經濟來源被斷,她生活很快就陷入了困境。母親看著她情緒低落絕望,找來了張海迪的故事給她看,于麗萍一邊看著張海迪身殘志堅的故事,一邊在夜深人靜的時候問自己,“我才二十多歲,我就這樣放棄自己的人生,真的甘心嗎?”張海迪的一句話點醒了她,“即使翅膀斷了,心也要飛翔。即使跌倒一百次,也要一百零一次地站起來”。於是于麗萍重拾信心,決定要繼續折騰有點“殘缺”的人生。

image.png

△于麗萍參加房山受災地區慰問演出

努力學習勞動技能

于麗萍家裏祖祖輩輩都是農民出身,在家人的鼓勵下,她開始養雞養鴨,擺攤賣菜,養活自己。在有了一些積蓄之後,萌生了開間理髮店的想法,但這個決定讓她體會到了白眼和嘲諷,“一個手指頭都不全的人能剪什麼頭髮!”“手指頭都夾不住頭髮,還想當理髮師,這不是胡鬧嗎?”但在這樣的質疑聲中,她選擇了每天苦練技術,左手指夾不住頭髮,她就學著用左手拿剪刀,換右手指夾頭髮。別人練習一個小時,她就練習三個小時。抱著這種不服輸的信念,她天天拿親戚朋友的腦袋練習,日日琢磨技術,因為她始終覺得不比別人差,別人能幹的,只要加倍努力,就一定能幹。即便是手磨傷了,她依然沒放棄,終於有了第一個客人開口誇她剪的髮型好看,接著第二個,第三個……她得到了越來越多人的肯定,店裏的生意也越來越好,她也逐漸自信,不再覺得自己是個沒用的人。

image.png

△于麗萍(左)為社區老年人義務理髮

自主創業幫扶殘疾人

張海迪曾經説:“我像顆流星,要把光留給人間。”正是懷著這樣的理想,她以非凡的毅力去學習和工作,唱出了一首生命的讚歌。于麗萍在保證了自己的生活以後,也想像張海迪那樣,為更多的人創造美好的未來。於是在有了第一筆創業資金後,又開始繼續折騰了,2000年她註冊了自己的公司,招聘了一批殘疾人,出錢給他們報培訓班,培養他們學習電、氣、焊的技能,帶著他們幹起了電焊、金屬加工的業務,一幹就是18年。看著一個又一個工人賺錢養家,在工作中獲得肯定,她就像一個大家長一樣,由衷的開心。一次工人在給客戶安裝門窗時,由於身體不便,出了一點小問題,被客戶罵了一句“廢物”,她當場就衝上去理論:“有問題我們可以解決,有損失我們可以賠償,唯獨不能這麼説”。因為她知道,在他們心裏,這句話足以影響他們靠無數努力樹立的自信和成就感,甚至影響他們一生!所以在帶著他們一起奮鬥的18年間,類似于這樣的事情,遇到一次她就衝上去理論一次!

image.png

△于麗萍(左一)義務教殘疾人舞龍

志願服務讓退休生活更忙碌。今年于麗萍已經58歲了,和這個年紀的大多數人一樣,于麗萍在家過起了帶孫子的生活,但她依舊沒有停止折騰。國家倡導垃圾分類,她就自學快板,用説唱的方式,向身邊的居民宣傳垃圾分類,防火安全的重要性。社區失能的老人需要照料,她就重操舊業,到府為他們理髮。她還自費買了健身龍的裝備,來到黃村鎮後辛莊溫馨家園,教殘疾朋友們舞龍、健身。于麗萍還把自己的事跡寫成宣傳稿,加入了大興殘聯的宣講團、大興區“百姓宣講團”,用自己的故事傳播正能量,感染更多的人。

image.png

△于麗萍用快板形式宣傳“垃圾分類”

身為殘疾人,于麗萍從未放棄過自己,也始終堅持通過自己的努力,讓每一位殘疾朋友找到自己的價值,感受到人間溫暖。于麗萍説,未來仍然還是那個愛折騰的于麗萍,也會繼續向社會和需要幫助的人傳遞更多的愛與力量!

(圖片及供稿單位:大興區殘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