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自強風采

張國平創業故事紀實:“只要努力打拼,殘疾人也能做到”

發佈時間: 2024-04-11 14:13:03 | 來源: 中國殘疾人聯合會 | 作者:  | 責任編輯: 吳一凡
分享到:0

image.png

“只要努力打拼不輕言放棄,殘疾人也能靠自己的勞動養活自己。”憑著這股不向命運屈服的拼勁和頑強拼搏、自強不息的意志,小港街道下倪橋村,患有肢體二級殘疾的張國平,用30多年時間,成立公司,做大企業,一步一步將公司年産值做到約600萬元,闖出了自己的一片天地。

image.png

因病致殘打擊大,接受現實再振作

皮膚黝黑、瘦瘦高高,雖腿腳不便,卻雷厲風行、行事果敢,這是採訪時,張國平給記者留下的初次印象。見到他時,張國平正駕駛著電動輪椅,自如地穿梭在廠區裏,時而詢問員工們加工木材時有沒有遇到難題,時而叮囑員工操作機器時要加倍小心,時而詢問訂單還有多久才能完工,一刻也閒不下來。

張國平今年58歲,歲月在他臉上平添了些許皺紋,卻沒有磨掉他當年想打想拼、敢打敢拼的銳氣,“我這腿也不是天生就是這樣的,是後天因病致殘。”

事情回到1976年,那年張國平14歲,正是活力滿滿、昂揚向上的年紀。有一天,他突然腰間疼痛難忍,家人原以為他只是吃壞了肚子,再加上家裏條件不太好,就沒當回事。在鄰居提醒可能是闌尾炎後,父母迅速將他送至鎮海的醫院醫治。

醫生告知,張國平確實是患了闌尾炎,若是再晚來20分鐘,將會有生命危險。手術後,張國平高燒不退,燒了將近一個月,在醫院住了40多天。出院回到家不久後,他發現,自己的腿已經不能像之前那樣正常行走了。14歲因病致殘,這對年輕的張國平來説,無疑是晴天霹靂。

“當時感覺天都塌下來了,一時間完全不能接受這個事實。”張國平永遠忘不了那種絕望的感覺,他告訴記者,也不知道過了多久,心底出現一個聲音,而且越來越強烈:“你的腿是站不起來了,但你的精神不能也跟著垮了,人生還那麼長,難道要永遠靠著別人活下去嗎?”

慢慢地,張國平的精神重新“站立”起來,勇敢接受現實,跟以前一樣去學校上學,跟平常一樣生活。只是在這條路上,他要比以前更加努力,比常人走得更艱辛,“但我不怕,我已經做好應對一切困難的準備。”

夏賣冰棍冬販芋頭,賺得第一桶金

“腿腳不便,種田需要肩挑背扛,我幹不了,究竟我能幹什麼工作,才能養活自己?”從小在農村長大的張國平,小小年紀便經常思考這個問題。他發現,因為村裏沒有人賣冰棍,孩子們想吃根冰棍都得去隔壁村,而且冰棍成本低、收益快,發現這一商機的他還沒等初中畢業,便幹起了他人生的第一份工作——賣冰棍。

3分錢一根拿貨價,4分錢賣出去,定好價格、進好貨後,17歲的張國平騎著自行車,開始了他的“掙錢”之路。“剛開始不知道村裏有多大市場需求,不敢進太多貨,怕進多了賣不出會虧本,起初都是進十幾根試試,待慢慢穩定了再增加進貨量。”張國平説,雖然冰棍成本不是很高,但也是找父母拿的本錢,不願冒太大風險。

那年夏天,張國平的冰棍賣得不錯,小有收益,第一份自謀職業也算做得有聲有色。“冰棍在夏天好賣,冬天誰會買,但我也不能歇著,還得另找一份活幹!”張國平又開始琢磨,開闢掙錢新路子:冬天是芋艿上市的時節,去寧波批發市場進貨,再運到鎮海賣。就這樣,他又開始了第二份自謀職業。

這份職業,可要比賣冰棍辛苦得多:淩晨,張國平就要騎著自行車趕到寧波批發市場進貨,然後再拖著芋艿趕到鎮海農貿市場售賣,因為去晚了可能賣不完。

辛苦付出總有回報,越是辛苦的活,自然賺得也多。“每次賣完,都能賺10多元。”張國平開心地回憶,不過,他也提到,因為體力比健全人要差,別人一趟能進200多斤芋艿,他最多只能運100多斤,要比人家少賺一半。因為腿不好,騎車摔跤也是常有的事。

從事木製包裝,夫妻搭檔共創事業

夏賣冰棍、冬販芋頭的小生意,張國平做了3年。有一年夏天,他剛進好冰棍準備進村售賣,突然天降暴雨,一下就是大半天,根本出不了門,所有冰棍都化了,而且這已經不是第一次了。“做芋艿生意也是一樣,受天氣影響較大,收入不穩定,都不是賺錢的長久之計,還是要另謀出路。”張國平一邊做著小生意,一邊不停思考。很快,他迎來了事業的新轉機。

1982年的一天,賣完芋艿準備回家的張國平,偶然遇到鎮海一家機械廠的老闆。“那時企業還比較少,老闆看我挺不容易,就問我能不能做木質包裝箱,想不想試試做這一行。正是這句話,讓我找到了轉行的目標。”張國平告訴記者,他當即就答應了。

木質包裝箱,這是20歲的張國平接觸的一個全新領域,自己從來沒做過,沒人請教,也沒地方取經。但是他絲毫沒有退卻,拿出攢的錢找村裏買了一批木材和工具,按照老闆給的尺寸和要求,開始自己研究、摸索,盡力將包裝箱做得首先讓自己滿意。

兩天后,心情忐忑的張國平帶著成品去見了老闆。“不錯,你做得這個包裝箱夠牢固,一看就是花了不少心思。”老闆細細看了一遍木製包裝箱後讚許道。得到了老闆的認可,兩人自此成為了合作夥伴。

“家庭作坊,老爸是我的幫手,攢的幾百塊錢拿來做本錢,就這樣開始了我的新事業。”張國平回憶説,期間的困難、辛酸太多太多,他已經記不太清了,反正應了“萬事開頭難”那句話。

由於張國平做事踏實可靠,産品品質又有保障,老闆又給他介紹了新客戶,還請了一個工人跟他一起幹。

事業慢慢有了起色,張國平也到了成家的年紀。在姐姐的介紹下,他與同村的束麗明相識相知相愛,于1986年步入婚姻的殿堂,兩人互相扶持,成為創業路上的好搭檔。

缺少資金、人手有限、訂單不多……20世紀90年代中期,張國平進入創業最困難時期,錢借不到,收益又太慢,資金週轉困難,讓他輾轉難眠。“再苦再累,老婆都一直支援我,在她的幫助下,我們一起解決了很多難題,最後總算是渡過難關了。”説到這,張國平感慨不已。

20世紀90年代末,北侖的工廠多了起來,隨之訂單也增加了。挺過難關的張國平將家庭作坊變成了企業,成立“鐵木器製品廠”,秉持誠信精神試圖打開木製包裝箱和五金這兩個市場;2003年,經村兩委協調和幫助,他租用了村裏一塊離家不遠的土地,正式成立“興旺木製品廠”,將事業逐漸做大做強。

傾注心血共同守護,盡己之力反哺社會

如今,興旺木製品廠面積達1000余平方米,有員工25個,5年前還引進了全自動鋸板機。“企業的成長需要跟上時代的步伐,這樣才不會被淘汰。”張國平説,這個廠是他一輩子的心血,就像他的孩子一樣,希望它越來越好,這樣員工才能有個穩定的收入。

在張國平看來,他的成功,離不開每一位員工的付出和努力。企業裏的25位員工都是老員工,年數久的幹了20多年了,最少的也做了七八年,大家來了都不願意走,這讓張國平很欣慰,同時也給了他更多的動力。而在員工眼裏,張國平凡事親力親為,將所有時間和精力都放在公司,跟著這樣的老闆,他們也很踏實。

每天早上7點到晚上8點半,張國平都守在企業裏,他説,只要自己身體能動,他就會一直幹下去。因為深知謀得一份穩定收入的工作是多麼不易和艱難,他時常告誡女兒和女婿,他們經營的不僅僅是一家企業,更關係到20多名員工的穩定就業問題,一定要有高度的責任心。

無助之際被人拉一把的感受,張國平再清楚不過,所以他儘自己所能,向需要幫助的人伸出援手。今年59歲的老徐身患智力殘疾,是張國平企業裏最老的一批員工之一。20多年前,當時還年輕的老徐一直找不到工作,張國平便讓他到自己的家庭作坊裏做釘箱子的活,這一幹就到現在。“我不會辭退他,直到他不想幹為止。”張國平堅定地説。

除了老徐和他自己,企業裏還有2名殘疾員工,他們是外來務工人員,因為這份工作在北侖穩定了下來,開啟了幸福生活。

不僅讓自己的生活過得越來越紅火,還給其他殘疾人做了好榜樣,幫助了很多困難的人,張國平正在用他的實際行動,用奮鬥書寫自己的燦爛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