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熱點十

1716名殘疾考生來濟南參加屬於他們的“高考”——特別的他們來追夢

發佈時間: 2024-04-11 13:21:17 | 來源: 舜網 | 作者:  | 責任編輯: 吳一凡
分享到:0

image.png

本次“高考”吸引1716名考生參加。

4月9日中午,結束上午最後一門考試後,山東特殊教育職業學院校園裏熱鬧起來。走出考場的考生有的比劃著手語,有的用盲杖探路,有的坐在輪椅上,他們的臉上都帶著輕鬆的笑容。

這是學院2024年殘疾考生單獨招生考試的現場。作為山東省唯一一所公辦特殊教育高職院校,學院面向全國開展殘疾考生單獨招生考試。這是教育部批准的國家一類考試,相當於這些特殊孩子的“高考”。這對特別的他們而言,是一次難得的提升學歷、學習專業技能的機會。

一項生存技能、一張大專學歷證,對這些殘疾學生而言意味著什麼?追夢路上,他們都有什麼期盼?

拍攝時間:4月9日

拍攝地點:山東特殊教育職業學院

拍攝內容:探訪殘疾學生單獨招生考試現場

難得的升學機會

“只盼孩子未來能夠自立”

上午9點半,第一門考試尚未結束,偌大的校園裏十分安靜。考生家長們在考場外緊張地等待著,來自江蘇的胡女士神情分外緊張,眼神始終鎖定女兒考場的方向。

image.png

考試開始,考生帶著憧憬步入考場。

“這個孩子,是我‘撿’來的。”胡女士的話讓在場的人心裏一緊。20年前,尚在襁褓中的女嬰不知是否是因為聽力障礙被遺棄,胡女士將女嬰帶回了家。這些年,給女兒做人工耳蝸手術、精心培養女兒學美術、平衡著工作和生活在校外租房陪女兒讀書,其中的付出和辛苦不言而喻。不過,胡女士並未對女兒有過高的要求,“只要她能考上高等學校,學到一項技術,將來到社會上能獨立生活就好。”

考試結束的鈴聲響起,來自泰安肥城的王魯儀跑向等待自己的媽媽。15歲的他在考生中是一位“明星學生”,曾經獲得過宋慶齡獎學金,還是山東省新時代好少年。他的母親汪偉偉告訴記者,因為先天沒有外耳道,兒子連植入助聽器都是一種奢望,兩次手術都沒有成功,只能佩戴骨傳導助聽器。但是,聽力障礙並沒能阻擋王魯儀求學的腳步。“這個孩子特別省心,學習非常主動,對未來也很有規劃,作為家長我一定會在考大學這條路上盡最大能力支援他。”汪偉偉説,自己也有輕度的聽力障礙,她深知殘障孩子求學的不易,所以儘管兒子學習好、有衝勁,她也並不強求什麼,“將來他能掙錢養活自己就夠了。”

孩子能提升學歷、能掌握一門技能、能養活自己……這是許多考生家長共同的樸素心願。肥城市特殊教育學校帶隊老師王姍姍説,正因如此,對於這樣能幫助孩子將來在社會上立足的教育資源和難得的升學機會,家長們也就格外上心。“我們學校是一所15年制的特殊教育學校,有不少多重殘疾的學生都沒有機會參加‘高考’。這次來考試的5個孩子也是幸運的,還有往前一步的機會。”王姍姍説。

image.png

學院安排志願者為考生服務。

充滿溫情的考場

“老師、志願者幾乎全員出動”

校園裏,隨處可見讓人振奮的紅色條幅:“這一次,站在離夢想最近的地方”“讓青春從這裡啟航”……考生們背著畫板或拎著文具袋從橫幅前走過,仿佛正走向充滿希望的明天。

“我們全校的老師和學生志願者都參與到了這次的考試安排中,爭取為所有考生和家長提供最貼心的服務。”山東特殊教育職業學院院長李心沁告訴記者,為確保考試順利進行,學院高度重視、統籌安排,成立領導小組、10個工作組,組建了一支100余人的志願服務隊伍。根據考生的不同身體情況,學院分別設置聽障考生考場、視障考生考場、肢體障礙考生考場,共86個考場。不僅如此,學院還為視障、肢體障礙考生設置“綠色入場通道”、為視障學生提供盲文版和大字版試卷。對於後天失明不認識盲文的考生,學校會安排兩名老師協助考試,一位負責讀題、一位負責謄寫。“因為考生的特殊性,比起健全學生參與的普通考試,我們需要多花三倍甚至五倍的精力來佈置準備。”

記者了解到,今年是學院入駐新校區後第一次組織單獨招生考試。招生的專業包括工藝美術品設計、文物修復與保護、服裝設計與工藝、中醫康復技術、康復治療技術、電腦應用技術等。這些專業都是以就業為導向,針對不同生理特點的學生設置的。

“現在受教育的殘疾學生越來越多,報考我們學院的考生也是一年比一年多,今年更是創下歷史新高,吸引了來自29個省份的1716名學生報考。”李心沁説,接受更好的教育、有更高的學歷,未來就有更大概率擁有一份對於殘疾人而言還不錯的工作,這是現在很多學生和家長的共識。這其實也給考生們帶來了不小的競爭壓力。

更有盼頭的以後

“他們值得擁有美好的未來”

這場殘疾學生的“高考”,在全面週到的保障下順利結束。而他們未來要走的路,還很長很長。不少考生家長對記者傾吐著心聲:希望孩子能順利入學,將來有一份穩定的工作;希望孩子在社會上得到平等對待,不要受到歧視;希望孩子身邊有志同道合的朋友,有屬於自己的“社交圈”……

這些孩子未來的就業之路,是否也有保障?讓許多學生和家長關心的就業問題,也是學院工作的重點。

“在學生今後升學深造或直接進入社會就業這方面,我們也做了不少努力。比如與相關企業合作,建設聯合培養機制;在某些專業設立‘訂單班’,保障學生畢業後直接被招收。”李心沁告訴記者,現在注意到殘疾人就業需求的企業愈發增多,其中不少都來學院尋求合作,學生們的就業面也在擴大。“去年,我們學校舉辦了十幾場招聘會,其中最大的一場,來的企業把整個標準400米環形跑道操場都佔滿了!”李心沁説。

李心沁透露,像山東特殊教育職業學院這樣的高職院校,目前全國只有四所,除此之外也有部分本科院校的二級學院會開設招收殘疾學生的相關專業。在殘疾學生和家長越發認識到學歷的重要性、越發對未來擁有渴望的當下,如何進一步拓展教育資源,是需要社會各界共同關注和促進解決的課題。“希望大家能更多地注意到殘疾人的教育和就業問題,這些孩子同樣值得擁有一個美好的未來。”

記者關注到,早在1951年我國就發佈《關於改革學制的決定》,明確要求“各級人民政府應設置聾啞、盲目等特種學校,對生理上有缺陷的兒童、青年和成人施以教育。”黨的二十大報告明確指出,強化學前教育、特殊教育普惠發展。伴隨著我國特殊教育體系的改革、特殊教育法律體系的完善,越來越多的殘障學生受到關注。他們追夢的路上,照進了更多陽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