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第二次全國殘疾人抽樣調查數據,殘疾人的主要需求項目排在前三位的分別是:醫療服務與救助、貧困殘疾人救助與扶持、輔助器具(以下簡稱輔具)。
輔具是幫助殘疾人補償、改善功能,提高生存品質,增強社會生活參與能力的最基本、最有效的手段之一。我國有超過8500萬殘疾人、4400萬失能和半失能老人。有關數據統計顯示,到2030年,我國失能和半失能老人預計達6000萬以上,到2050年將達9000萬。我國還是慢性病大國,人數超過2億。他們中的絕大多數人,都有使用輔具的需要。
織密輔具保障體系
黨和政府歷來高度重視殘疾人輔具服務工作。改革開放以來,為改善殘疾人輔具服務狀況,我國一直通過實施貧困殘疾人康復救助項目為殘疾人免費適配基本輔具,但是救助項目覆蓋範圍小、受助人數有限、持續性差,多數殘疾人仍要通過自費購買或自製的方式獲得輔具,給家庭造成經濟負擔。
“十三五”時期,我國殘疾人輔具相關法規、政策密集出臺,為加快殘疾人輔具事業發展提供了有力保障。《國務院關於加快推進殘疾人小康進程的意見》明確規定:“有條件的地方可以對基本型輔助器具配置給予補貼。”國務院出臺《關於建立殘疾兒童康復救助制度的意見》,規定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根據本地實際確定殘疾兒童康復救助基本服務項目和內容,包括以減輕功能障礙、改善功能狀況、增強生活自理和社會參與能力為主要目的的手術、輔助器具配置和康復訓練等。《“十四五”殘疾人保障和發展規劃》明確提出要加快發展康復輔助器具服務。《“十四五”殘疾人康復服務實施方案》又進一步明確,推動有條件的地區出臺政策,建立制度,對殘疾人基本輔助器具適配等康復服務給予補貼。中國殘聯聯合相關部門印發《殘疾人基本康復服務目錄》,將盲杖、助視器、助聽器、假肢、矯形器、輪椅、助行器具、坐姿椅等基本輔具納入目錄。
一系列頂層設計為各地探索輔具適配補貼制度指明方向。中國殘聯認真貫徹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通過召開會議、專題研討、實地調研等方式指導、推動有條件的地區建立殘疾人基本型輔具適配補貼制度。2023年以來,各地輔具適配補貼制度建設顯著加快,河北、吉林、黑龍江、山東、湖南、四川、甘肅等7省以及新疆生産建設兵團先後出臺輔具適配補貼政策。截至目前,全國已有27個省(區、市)和新疆生産建設兵團建立、實施了輔具適配補貼制度。
輔具是幫助殘疾人補償、改善功能,提高生活品質及社會生活參與能力最有效的方式之一。圖為在湖北省武漢市一家助聽器商店,市民王女士在適配員的幫助下,試戴最新的一款助聽器。(圖_徐俊星)
完善輔具服務體系
2023年11月7日至9日,受中國殘聯委託,中國殘疾人輔具中心評估組,經過三天緊鑼密鼓的評估,完成了江蘇省輔具中心業務規範建設評估工作。評估組一行實地參觀考察了江蘇省輔具服務中心整體環境、服務場地及設備設施,現場觀摩了專業技術人員操作,並通過現場問詢、入戶走訪等方式與工作人員、服務對象及家屬進行交流,從綜合管理、服務能力、服務提供、可持續發展能力、社會責任等5個方面對江蘇省輔具服務中心進行綜合評估,肯定了江蘇省創新開拓思路、因地制宜的輔具服務工作模式。
完善的輔具服務體系是輔具補貼制度落地實施的基本條件,而輔具服務機構規範化建設是服務體系的重要一環。2022年,中國殘聯印發《<殘聯繫統康復機構業務規範建設評估指南(試行)>的通知》,為各地建設規範化的輔具服務機構提供了指南。
輔具適配是融康復醫學與工程技術服務於一體、高度個性化的專業服務,需要專門的機構和專業的人才,黨和政府針對輔具服務機構建設進行了一系列部署。《殘疾預防和殘疾人康復條例》規定:“(縣級以上人民政府)舉辦公益性康復機構,將康復機構設置納入基本公共服務體系規劃”“支援社會力量投資康復機構建設,鼓勵多種形式舉辦康復機構”。2016年,《國務院關於加快發展康復輔助器具産業的若干意見》要求:“健全主體多元、覆蓋城鄉、方便可及的配置服務網路。”中國殘聯積極貫徹落實有關決策部署,指導各地重點加強基層輔具服務設施和能力建設,加強人才培養,進一步提高專業化服務能力。為支援社會力量興辦輔具服務機構,在《國務院辦公廳關於政府向社會力量購買服務的指導意見》《政府購買服務管理辦法》等文件的基礎上,中國殘聯專門組織有關專家編寫了《政府購買殘疾人服務技術標準與規範(試行)——殘疾人輔助器具適配服務》,通過購買服務、協議定點等方式,引導社會力量參與殘疾人輔具服務。
通過多年努力,我國已經建立、完善了由國家中心、區域中心、省級中心和市縣級中心構成的殘疾人輔具專業服務網路,形成了以專業機構為骨幹、社區為依託的殘疾人輔具服務格局。截至2021年底,全國有2086個輔具服務機構,同時配備有2400多輛流動服務車,已形成覆蓋城鄉、較為完善的殘疾人輔具服務網路。
2022年7月,“康復輔助技術諮詢師”國家職業技能標準經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民政部、中國殘聯聯合頒佈施行。康復輔助技術諮詢師是自2015年版《中華人民共和國職業分類大典》頒布以來發佈的第二批新職業之一,其被納入國家職業分類目錄,是輔具職業建設取得的突破性進展。
除此之外,我國在加強殘疾人輔助器具專業技術隊伍建設方面還進行了諸多努力。建設康復大學自2015年提出,得到黨中央和國務院高度重視,先後被納入國家“十三五”和“十四五”規劃。教育部印發《職業教育專業目錄(2021年)》,指導職業院校優化康復輔具相關專業設置,指導全國職業院校開設康復輔具相關專業點數達660余個,普通高等院校開設相關本科專業點數334個。中國殘聯通過組織實施輔助技術工程培訓、康復專業人才實名制培訓、“長江新里程計劃”等項目,累計培訓輔具服務人員7938人次。
服務機構建設和服務人才培養是輔具服務體系建設的兩架馬車。黨和政府的一系列部署和舉措讓我國殘疾人輔具服務體系日益完善,為殘疾人輔具補貼制度的建立、落實奠定了基礎。
促進輔具産業健康發展
輔具不僅是改善殘疾人生活品質的技術手段,也是科技附加值很高的健康産業,是融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為一體的重要民生産業。
為了促進我國輔具産業健康發展,2016年,國務院印發《關於加快發展康復輔助器具産業的若干意見》,落實對輔具産業的融投資、稅費優惠、政府採購等扶持政策,擴大産能規模、提高産品品質,實現我國輔具産業優化升級,輔具産品在規模、品質和科技含量等方面登上一個新臺階。“十四五”期間,國家各部委協同努力,輔具産業發展乘勢而上。國家發展改革委印發實施《製造業核心競爭力提升行動計劃(2021-2025年)》,將“照護和康復機器人(外骨骼機器人)、智慧(倣生)假肢等高端康復輔助器具”列為“十四五”重點發展方向;科技部通過國家重點研發計劃“主動健康和老齡化科技應對”重點專項部署了生活護理類、功能代償類以及康復訓練和評價類輔助器具研發;財政部通過專項資金,實施首臺(套)重大技術裝備保險補償政策;工業和資訊化部聯合有關部門制定政策,加快推進保健康復、養老助殘等醫療機器人研發生産與推廣應用;教育部支援高校開展相關領域基礎研究與核心技術攻關;中國殘聯、民政部等共同開展國家康復輔助器具綜合創新試點和社區租賃服務試點,為全國加快發展康復輔具産業積累經驗,提供示範。
此外,中國殘聯自2018年起持續組織開展殘疾人急需的基本型輔具研發與推廣,累計立項102項,申報專利120項,著作申請26項,有效帶動了企業、科研院所和專業機構參與殘疾人輔具領域的科研創新和成果轉化。積極搭建康復輔具産業發展促進平臺,加強輔具領域國際交流合作,連續多年舉辦中國國際福祉博覽會,舉辦三屆全球輔具産業發展大會和兩屆“一帶一路”框架下殘疾人事務主題活動,積極參與“世界衛生組織重點輔具清單”制定,協助世界衛生組織編制輔助産品技術規範並在全球範圍推廣。實施戰略合作,參與推進康復輔具産業綜合創新試點,支援浙江省嘉興市、廣東省深圳市、內蒙古自治區呼和浩特市等地因地制宜開展輔具産業綜合創新試點建設,著力推動産業轉型升級。
隨著我國輔具保障政策不斷加強和服務體系不斷完善,我國輔具産業乘勢而上,不斷優化升級。保障政策、服務體系以及産業發展是輔具適配補貼制度的三大基石,是輔具補貼制度能夠建設並順利實施的條件和基礎,而制度的施行為殘疾人在新時代過上更高品質的生活提供了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