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自強風采

甘肅省鄉村工匠劉財萬:把蛋雕技藝傳承下去

發佈時間: 2023-12-18 09:21:19 | 來源: 蘭州新區報 | 作者: 史曉峰 | 責任編輯: 吳一凡
分享到:0

一枚蛋殼,一支鉛筆,一把刻刀。

構思、布圖,走筆成畫;雕刻、修整,勾連帶抹。

須臾間,人物肖像栩栩如生,花鳥走獸生動傳神,不到1毫米的蛋殼上,便創造出一方藝術天地。

這,就是2023年甘肅省鄉村工匠獲評者、新區居民劉財萬的日常。

“我第一次看到蛋雕作品,就喜歡上了這種獨特的藝術創作……”11月30日下午,坐在寬敞明亮工作室裏,劉財萬一邊轉動著手裏未完成的雕刻,一邊回憶著告訴記者,“那時候家裏窮,也沒有條件跟老師學,就對著家裏的各種人物畫像自己琢磨。”

“也可能是從小就喜歡畫畫的原因,我很快就能上手,越學越有興趣,慢慢地也就堅持了下來。”劉財萬説。

十年潛心鑽研,劉財萬的蛋雕技藝,從生疏到嫺熟,作品題材,也從專注人物雕像,慢慢延伸到了花草、小動物。

記者看到,一張兩米長、1米寬的條桌上擺放著十余個蛋雕作品,有歷史偉人肖像雕刻,也有平凡農民、工人等生活中常見的人物形象作品。靠墻的櫥櫃中,陳列著幾十個大大小小的作品:孫中山、雷鋒,牡丹花、駱駝、飛鷹……一個個惟妙惟肖,充滿神韻。

“從2013年開始到現在,大概雕刻了200多個作品。這裡保留的只是一部分,還有一些都送給了喜歡蛋雕的人。有人喜歡,就是對這門技藝的認可。”劉財萬説。

image.png

image.png

image.png

image.png

劉財萬在蛋雕工作中。

時光荏苒,劉財萬經歷過生活的磨礪,但讓他難忘的是歲月中那屢屢出現在身邊的溫暖,如陽光,陪伴著他前行。

“19歲的時候我得了一場病,落下了殘疾,現在還有一條腿走路不太方便,不過這沒啥,因為這中間有太多好心人給了我很多幫助。”説著話,劉財萬從桌上的作品中輕輕拿出一個老人形象的蛋雕。

“這個作品對我有特殊的意義。這是我以前的一個鄰居,那時候我開了一個小賣部,每天早上都是老人拍著門喊我起床開小賣部門,然後在店裏陪著我説話,待一兩個小時才走,就這樣陪了我二十多年,後來老人走了,為了感謝他,我就刻了一個他的肖像。”

劉財萬説,“現在,我也會積極參加社區志願服務活動,把老人的那份熱心、把這份溫暖傳遞給更多的人。”

給劉財萬幫助的,還有現在他居住的新安社區。

新安社區黨支部書記、居委會主任魏廷進説:“2021年初,我們專門給他開設了一個工作室,讓他能夠專心鑽研蛋雕技藝。同時,還讓他給社區‘七點半’課堂的孩子們上蛋雕課。另外,我們還為他辦理了特困人員補貼,每個月能有1000多元收入。”

“平時在工作室創作,吃飯就免費在社區的‘萊安爸媽食堂’,我們還吸納他加入了社區成立的心連心殘障服務中心做志願服務,通過以殘助殘增強他的社會融入感。”魏廷進剛告訴記者,現在,劉財萬工作和生活一點都不用愁。

以蛋為紙,以刀為筆,劉財萬努力推廣著蛋雕這門非遺技藝。

2021年,劉財萬的作品先後獲得黑龍江省第二屆蛋雕專項展創新設計獎,蘭州新區首屆文創“小産品”助力“大經濟”暨“奮進新時代巧手展風采”大賽二等獎;2022年,榮獲黑龍江省第三屆蛋雕展藝術展創新獎、全國蛋雕名家作品邀請展優秀獎;同時,他獲獎的5個作品被山東出版的全國蛋雕名家作品展收錄。

在新區相關部門和劉財萬的共同努力下,今年5月,他的傳統蛋雕技藝,成功獲評縣級非物質文化遺産代表性項目。

十年浸潤,匠心如初,劉財萬也清楚地認識到自己的技藝還不夠精湛,題材也需要再向生活化拓展。

“以後,我會把更多注意力轉向創作方式的創新,題材方面也在考慮能夠更多表現新區的風土人情、人文景觀。”劉財萬坦言。

“今年我49了,除了鑽研技術,還在小學當過蛋雕興趣課程老師,2021年開始給社區裏‘七點半’的娃娃們教蛋雕技術。”劉財萬告訴記者,娃娃們都很喜歡這個,希望能在娃娃們心中種下一顆嚮往傳統非遺文化的“種子”。

“蛋雕是中國的一種傳統手藝,以後,我會繼續努力創作更優秀的作品,吸引更多的人了解蛋雕文化,延續傳統技藝,傳承工匠精神,為非遺技藝傳承盡我的一份力。”説出這番話時,劉財萬看向了窗外,目光堅定,滿含憧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