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仁美文藝

散文 | 沉石:​這是我媽媽

發佈時間: 2022-10-19 09:22:49 | 來源: 中國網 | 作者: 沉石 | 責任編輯: 吳一凡
分享到:0

我和妻子結婚五年了。婚後兩年,我們收穫了一個寶貝女兒。雙雙殘疾的我們,能有一個聰明伶俐、健康快樂的女兒,我們感到無比地欣慰。

生活拮據的我們本不打算要孩子,但妻子還是意外地懷孕了。妻子特別高興,堅持要把孩子生下來。自從妻子感受到肚子中有條生命在顫動,她就開始興奮地籌劃著孩子的將來。而我則擔心孩子會不會和我們一樣留下什麼殘疾,這種擔心持續到了孩子降臨的那一天。妻子順利産下一個健康而且漂亮的寶貝。初為人母的妻子感到特別自豪。

轉眼孩子已經三歲了,我們享受著女兒給我們帶來的快樂。自從有了女兒以後,我們的經濟更加捉襟見肘,為了緩解經濟上的壓力,我不得不帶著病痛的身軀找了一份兼職的工作,由於病情的加劇,不到一年,我就徹底癱倒了。從此,生活的重擔都壓在妻子一個人身上。妻子為了多掙錢,選擇了一家離家較遠的公司去上班。妻子每天早晨六點就得起床,女兒這時候也會醒來,她只好照顧女兒起床穿衣,然後開始做早飯,直到女兒吃完早飯後,她才拄著單拐匆匆趕往車站。下班後,疲倦的妻子還得去菜市買菜,這時已經日落黃昏。晚上,照顧好女兒睡下後,已是夜深人靜。妻子這時才有閒暇看看她喜歡的文學書籍,或者伏案寫作賺點稿費。

image.png

蘭珍妮《七十二名泉-趵突泉》

痛並快樂著,這就是無怨無悔地奔波勞累的妻子。我經常問女兒:你是愛媽媽,還是愛爸爸。女兒甜甜地回答説:我愛媽媽。我又問她:媽媽漂亮嗎?女兒不假思索地説:媽媽漂亮。每當這時,妻子就特別開心,一天的辛勞疲憊就會在這快樂中煙消雲散。

女兒兩歲多的時候,開始上幼兒園,但女兒並不適應幼兒園的生活。整天呆坐在那裏不言不語,這和她在家裏活潑好動形成了強烈反差。妻子説:難道是父母的殘疾影響到了孩子的心理?而我則認為幼不更事的女兒還不會懂得父母的殘疾對她意味著什麼。我想肯定是我們很少帶孩子出去玩的緣故,女兒從出生到現在,只有妻子帶她去了兩三次公園。妻子非常認同我的觀點,於是我們決定,等妻子國慶放假帶著女兒去成都見見世面。女兒的姑媽在成都做生意。成都之旅,女兒興奮地問這問那,玩得樂不思蜀。從成都回來後,我們驚奇地發現女兒的性格發生了改變,加之幼兒園老師的配合,女兒慢慢變得活潑起來了。我們慶倖成功地幫助女兒度過了她人生中的第一道坎,我們不知道父母的殘疾還會為女兒帶來多少道坎,但我們堅信會陪同女兒一一跨過。

image.png

蘭珍妮《七十二名泉-芙蓉泉》

忙碌的妻子很少去幼兒園接女兒,偶爾去接她,女兒會特別高興,她會主動給她的老師和同學説:這是我媽媽。有些不懂事的小朋友會説:哎呀!你的媽媽是“拜拜(瘸子)。這時候,妻子細心地觀察女兒,看到女兒顯得很平靜,依然故我地向別的小朋友介紹説:這是我媽媽。

四川電視臺報道過一個殘疾媽媽收養一個小女孩的感人故事。那個只有五歲的小女孩,她要經受媽媽的殘疾和被收養的雙重考驗。當這個殘疾媽媽撐著一條小板凳艱難地來到幼兒園去開家長會時,小女孩並沒有主動給她的老師和同學説,這是我媽媽,而是悄悄地跑到一邊,這尷尬的一幕讓我想了許多……

我們不可否認,殘疾人這個龐大的弱勢群體,大都沒有受過多少教育,在培養子女上存在著許多問題,這就需要社會更多的關愛。殘疾人自己為了子女的成長也應自強自立,不要讓自己的殘疾給孩子帶來心靈的殘缺。希望殘疾人的兒女們,不管在何時何地,都能挽著媽媽的手給朋友同事大方地介紹説:這是我媽媽!

作者簡介:

蔣銀才,1969年生,筆名沉石。中專畢業,26歲因強直性脊柱炎致肢殘,病退前為一民營企業技術設計人員,作品曾發表在《自貢日報》《今日晚報》《蜀南文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