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自強風采

郭坤軍:用詩歌滋養的生命

發佈時間: 2022-05-20 16:37:46 | 來源: 中國網 | 作者: 朱宋嬌 | 責任編輯: 吳一凡
分享到:0

用詩歌滋養的生命

——記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會員、“荊門市2019至2021年優秀文化作品”獎項獲得者郭坤軍

詩歌是什麼?有人説詩歌是眼裏流出來的淚,是心裏淌出來的血;有人説詩歌是驅散人生路途霧霾的春風。是照亮人心頭的明燈。不錯,詩歌無疑是文學藝術桂冠上的一顆璀璨的明珠。荊門有個詩人,就將詩歌融入生活以此滋養生命。用他的話説,如果沒有詩歌,他可能活不到現在,詩歌成為他生存生活的狀態。他,就是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會員,“荊門市2019至2021年優秀文化作品”獎項獲得者——郭坤軍。

一、身有缺陷,愛不釋卷

説起與詩歌結緣,還得從他出生時候説起。命運多舛的郭坤軍在出生二十多天的時候就發生意外被奶水嗆堵肺氣管,窒息昏迷,由此落下不可逆的後遺症——缺氧性腦癱。到後來,他的父母才發現自家的孩子跟別的孩子不一樣,別的孩子一歲左右都開始蹣跚學步、呀呀學語,羸弱不堪的他卻連爬都不會爬,更別説走路了,父母的心頓時涼了一大截。在那個醫療條件和經濟條件都相對貧乏的七十年代,父母對他的失望與日俱增,隨著弟弟妹妹們的相繼出生,他在家裏更不受重視了。他的人生看不到一點希望,他傷心、失望、可他又不甘心。當他長到九歲的時候,才能夠勉強扶墻站好,即便是靠墻站立,也站不了多久,他就會摔下去。他憑著頑強的毅力每天堅持鍛鍊自己,時間長了,他終於可以站立起來,扶著墻,開始慢慢行走。

長到10歲的時候,郭坤軍可以不用別人幫助自己走路,但手依舊抖得厲害,在他的強烈要求下,父母把他送進了小學。他的年齡比別的同學大,可各方面的表現都差強人意,顫抖的手總是不聽他的指揮,他的口語表達能力也結結巴巴,“殘疾人”這個標簽不管他願不願意,都被老師和同學們給他貼上了。他時常感嘆命運的不公,縱使他有滿腹委屈,也只能默默忍受。

有人説:上帝在給你關上一扇門時,還會給你打開一扇窗。而這扇窗對他的人生卻至關重要,讓他幾乎灰燼的生活充滿了微弱的希冀。隨著識字量的逐漸增多,他的心胸與視野也因漢字的博大精深而變得開朗與寬闊,他不再糾結于自己是個殘疾人的自卑中。他抓住所有可以看到的漢字,如饑似渴地開始學習語文知識。遇到不認識的字,就翻字典,遇到記不住的還會用筆電記下來。

二、書讀百遍,其義自見

或許正是這種勤學好問的好習慣,奠定了他寫詩歌的基礎。他15歲小學畢業之後,他的身體和家裏的經濟條件,都不允許繼續去幾十里外的初中上學。此後,輟學在家的他,走路都搖搖晃晃,下地幹體力活根本不可能,家裏的條件也不允許養一個閒人。於是,放牛成了他唯一能幹的事。整天與一頭牛相伴,望著藍天白雲發呆,他所有的喜怒哀樂都找不到發泄的窗口。只有沉浸在文字中的他,才覺得世界是彩色的。他常常去找老師借書來看,從連環畫、雜誌到小説,即使是教科書,他也抓住不放,鄉間學校的圖書館成了他靈魂的港灣,他沉浸在書海裏不能自拔。

書讀多了,他總覺得腦海裏有一些字詞句在左衝右突,每當他的情緒有所變化的時候,這些字詞句就情不自禁地一個個蹦出來,有一種急於傾訴的慾望,他嘗試著把心裏的喜怒哀樂在讀過的書中,找到相對應的情感表達。他開始動筆把這種感動自己的情緒記錄下來,當以前的小學老師看到他的第一首“詩歌”時,非常驚訝,鼓勵他好好學學,説不定真能闖出一條路來。

老師的話無疑給了他莫大的鼓勵與希望,仿佛一根火柴,點燃了他心中的夢想,這夢想一下子照亮了他原本灰暗的人生。他開始自學,不放過任何一本可以得到的書。他朗讀艾青、郭沫若、徐志摩等現代詩人的作品,反覆揣摩他們的思想感情和寫作技巧,他一遍遍地倣寫,寫完之後,再一遍遍地讀一遍遍地修改,直到自己滿意為止。

他將視為生命的詩稿四處投稿,卻如石沉大海沒有回應。但他並沒有灰心,還是堅持著自己的夢想。或許是他投稿的次數太多了,卻沒有一篇被選中刊登。有位編輯感動於他的執著,給他寫信來,説他的詩稿都過時了,既沒有華麗的辭藻,也沒有虛幻的意象,立意過於寫實,而且思想太消極。從詩中都可以看出他悲觀陰暗的人生態度,他應該學習新的寫作方法,讓自己快樂陽光起來,才能感染讀者,讓讀者産生共鳴。讀完編輯的話,他豁然開朗,重新思考寫作的結構與技巧。

三、小試牛刀,激情澎湃

功夫不負有心人,經過無數次地寫詩、投稿、退稿之後,1996年,他寫的一首“心動”的小詩,很意外的在湖北咸寧的一家小刊物上發表了,雖然那時候沒有收到稿費,只是贈閱了幾本刊物,但這足以讓他壓抑的心理得到前所未有的釋放,也是對他執著于對詩歌的追求的一種鼓勵。他舒心地笑了,是喜悅,也是對自己的認可。

從此,郭坤軍更加勤奮學習,流淌在他身體裏的血熱情洋溢、激情澎湃。他創作的詩意一發不可收拾。他抓住每一個瞬間迸發的靈感,1997年郭坤軍在《星星文學》等雜誌上一口氣連續發了十首詩歌,西安旅遊雜誌、中國作家雜誌也先後發表了他的兩首詩。他積極參加各級雜誌社徵文比賽,1998年,他的一首《書記仰起厚厚的油臉》獲得優秀獎後,他的作品陸陸續續在全國公開發行,先後獲得多個獎項,他于2000年順利加入荊門市作家協會。

郭坤軍像一塊璞石在詩歌的照耀下,開始散發出耀眼的光芒。2001年,郭坤軍在荊門市殘聯陳運鑽理事長的關照與幫助下,從農村來到荊門城區,被安排在社會福利企業就業。有了安身立命之所,他繼續默默自學、堅持創作投稿,2002年申報文學創作職稱,獲批初級,2004年12月在荊門籍兩位中國作協會員韓少君、王世春前輩作家的介紹下被湖北省作家協會批准會員,2005年申報獲批文創中級,2006年經黨組織批准,加入中國共産黨——預備黨員。

天生我才必有用。郭坤軍身殘志堅的勵志故事感動了時任市委常委宣傳部長劉天忠,劉部長欣然為他的個人詩集《遲到的春天》作序。這是郭坤軍出版的第一本書,他用這本書證明了自己的人生價值,也奠定了他的詩歌基礎。讀他的詩,發現他對自然、人生、感情都有自己獨特的思索,他的詩歌似乎已經融入了他心靈的呼吸和生命的聲音。這本詩集或許是他歷經生活的洗禮、對生存的拷問和疑惑之後得到的領悟,而欣賞他的詩歌,則不自覺就被蘊藏其中的力量而感染。

四、詩意如夢,感恩如初

一路走來,恍然如夢,詩歌豐盈了郭坤軍的精神世界,不僅讓郭坤軍的生命燃起希望,經好心人介紹也讓他收穫了一段短暫的婚史,如今單身的他獨自撫養一個可愛的兒子。他把所有難言的苦與痛都傾注在詩歌中,他與詩歌如影隨形,詩歌溫暖著他,他也癡迷著詩歌。

正是這份癡迷,讓他開始跳出小我和自我,他不再自卑,也不再帶著偏見的眼光看待周圍的人和事,他開始自強不息,用自己的行動改變別人對他的看法。

詩歌終究是一種對話和交流,它離不了讀者,詩人心中有讀者,讀者才會靠近詩歌。郭坤軍在2008年出版的第二本合著文集《三分地》中,就可以看出他熱愛祖國,熱愛家鄉的山山水水,特別是在故鄉和親情面前,表現出他永遠的牽掛與留念。這類話題很容易引起讀者的共鳴,此書一經出版,在荊門市殘疾人聯合會的幫助下,即搶購一空,書中對家鄉、對親情、對鄉愁、對祖國的深刻描述,讓讀者對郭坤軍刮目相看。

是金子總會發光的,郭坤軍的才華開始在文學界展露頭角,引來了各界領導的關愛。2010年,在相關領導和市殘聯的關照下,郭坤軍被安排到荊門市龍泉北校後勤崗位工作,校領導對他非常關照,特別是許志穩校長和譚祥生副校長給予他生活上特殊照顧和相對寬鬆自由的時間創作,社區居委會還幫他申請了廉租房和最低生活保障。當衣食無憂之後,郭坤軍于2016年再次出版了第二部詩集《似是而非的語言》,于2019年出版了第三部詩集《谷米的詩》和個人詩選《谷米詩選》,其中《谷米的詩》獲2017-2018年度荊門市(政府)象山文藝獎提名獎。2017年荊門市殘聯領導、殘奧會冠軍何軍權重視郭坤軍的自強不息精神,提名推薦他為第六屆市肢協秘書長;2018年經全國三八紅旗手獲得者、荊門市圓夢愛心幫扶會支部書記孟麗華提名推選為支部黨建負責人,在孟麗華書記的帶領與支援下並於2019年12月被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批准為會員。他一鼓作氣,還獲得多種榮譽,2020年獲得牌樓鎮“優秀共産黨員”稱號,2021年《谷米詩選》獲荊門市委組織部“荊門市2019至2021年優秀文化作品”獎,並被選舉為牌樓鎮第五屆黨代會代表,還被選拔進中國殘聯舉辦的2021年全國殘疾人文學創作研修班培訓學習。

毫無疑問,郭坤軍的詩歌創作已進入一定的藝術高度。他通過自強不息,改變了自己的命運。從當初的無知者無畏,到如今對文學的無比敬畏;從曾經的毛頭小夥到而今臨近半百;從看人生的起起落落,到思歷史的分分合合,從沒有放棄對文學的追求。正是這些年的堅持寫作,不懈努力,才換來他與詩歌逐漸拉近的距離。雖然他現在還生活在社會的最底層,但他很滿足,時常懷著一顆謙卑而感恩的心。他總説:沒有黨和政府關愛與幫扶他這個殘疾人,就沒有他的今天。

郭坤軍從1996開始做這個文學夢,至今已經二十多年了。出了四本書的他,在荊門文學圈子已小有名氣,但他依然用詩歌滋養著生命,在文學的道路上越走越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