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殘疾人提供輔助器具適配服務,是幫助殘疾人補償改善功能、提高生存品質、增強參與能力最直接、最有效的手段,是“看得見、摸得著”的民生工程。福建省三明市大田縣的池春梅,以她的親身經歷告訴人們,適合的輔具可以讓殘疾人“重生”,可以讓殘疾人在追逐夢想的路上走得更穩、更遠。
池春梅出生於1981年,3歲時不幸外傷導致脛腓骨粉碎性骨折,落下殘疾。她從小就夢想成為一名醫生,能夠醫好自己的腳,也可以幫助別人。
一根簡易的木棍,支撐著池春梅倔強求學路,初中畢業後她如願考取了沙縣衛校,之後又在大田縣醫院進修了一年。2002年,在衛生部門和殘聯的幫助下,池春梅在大田縣建設鎮街道開設了建設鎮殘聯醫務室。因為醫術好,又有良好的醫德,池春梅得到許多患者的信任,不少人慕名前來求醫。隨著患者增加,她出診到府服務的足跡也越走越遠,受損的殘肢也逐漸不堪重負。
由於長期不對稱的行走,她的骨盆明顯右傾,膝關節、髖關節經常酸痛,走不了多遠就要停下休息。平時從家到診所,距離僅1.5公里,她都要中途休息一陣兒才能走到。出診時,往往會遇到崎嶇的山路或臺階,每次她都要在路上花去大量時間。
2005年7月,池春梅來到三明市殘疾人輔助器具服務中心,急切地希望通過輔具改善情況。技術人員經過檢查評估得出的結果是她脊柱側彎5°,骨盆向右傾23°,右下肢肌肉明顯萎縮,膝關節不穩定,右腿支撐時小腿上1/3處脛腓骨呈現15°的折角、內旋8°,踝關節背曲受限,足部可受力,雙下肢不等長相差8cm,足部淺感覺減弱,深感覺正常,站立位可以保持平衡,但無法長距離行走。
通過一系列專業評估,並結合她本人的意願,技術人員為她適配了左側補高假肢。對假肢的要求,除了要穩定踝關節,還要考慮她的膝關節不穩定,需要額外支撐面及臏韌帶的受力處,脛腓骨骨折處的免壓,最重要的是假肢力線要正,避免她穿上假肢後引起髖、膝、踝關節的不適,針對她右下肢肌肉萎縮及髖關節傾斜的症狀,技術人員還進行了康復指導。
適配假肢後,池春梅脊柱與盆骨的對線逐步恢復至功能位,她也走得更穩、更快了。她先後到漳州衛生職業學院及福建醫科大學進修學習,取得了本科文憑,考取了執業醫師證、全科醫師證,並於2013年考取了主治醫師證。隨後又應聘到建設鎮中心衛生院,成為一名正式的鄉村醫生。許多人尤其是殘疾人,有什麼病痛都願意去找她,池春梅也成了他們的“知心人”。為了幫助更多的殘疾人,她主動應聘成為殘疾人聯絡員。為了做好這份工作,她對鎮上675戶殘疾人家庭逐一到府入戶調查,足跡遍佈全鎮12個行政村。崎嶇狹窄的小道上,偏遠深山的人家裏,常常出現她為殘疾人服務的身影。“我現在可以一口氣走5公里,無論上山還是下臺階都不在話下。”池春梅説,“用我的學識為那些有需求的人服務,我感到特別開心。”
(圖片及稿件來源:福建殘聯、三明殘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