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新聞資訊

國家發改委專家解讀:如何引領全民健身公共服務邁向更高水準

發佈時間: 2022-03-30 09:23:53 | 來源: 瞭望 | 作者: 顧嚴 | 責任編輯: 吳一凡
分享到:0

➤新建城區結合城市留白增綠,老城區結合城市更新行動,因地制宜地謀劃健身資源佈局

➤讓每個青少年較好掌握1項以上運動技能,形成終身愛好和終身鍛鍊習慣

➤完善全民健身指南和社會體育指導員管理辦法,促進科學健身,降低安全風險

全民健身是人民幸福生活的重要基礎,全民健身運動的普及程度是衡量一個國家現代化程度的重要標誌。

當前,我國已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新征程,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日益廣泛,健身需求呈現出越發強烈、日趨多樣的發展態勢。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緊緊圍繞滿足人民群眾需求,統籌建設全民健身場地設施,構建更高水準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務體系。”

近日,《關於構建更高水準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務體系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由中辦、國辦印發。《意見》是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於體育工作重要論述和指示精神的系統謀劃,是新時代高品質實施全民健身國家戰略的頂層設計,對於促進全民健康和人的全面發展、建設體育強國和健康中國、助力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和擴大內需戰略,都具有重要意義。

理念是行動的先導,發展理念決定著發展成效乃至成敗。為推動《意見》提出的各項目標任務落到實處、見到實效,必須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引領全民健身公共服務不斷邁向更高水準。

image.png

2021年3月17日,市民在江蘇省淮安市國聯西壩體育公園籃球場打籃球李博攝/本刊

全鏈創新釋放持久動能

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也是全民健身的動能之源。《意見》緊緊圍繞全面深化改革的戰略要求和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這條主線,提出了全民健身體制機制、供給方式、空間載體以及科技支撐的全鏈條創新舉措。

體制機制創新,首先必須理順體育行政機關、單項體育協會、群眾自發性健身組織的關係,健全全民健身組織網路。體育行政機關要加強對各類體育社會組織的政策引導和監管,不“越位”、不“缺位”、不“錯位”。單項體育協會是全民健身組織網路中具有樞紐作用的重要主體,應積極穩妥推進政社分開,將運動項目的推廣普及作為協會主要職責。對於足籃排、乒羽、騎行、跑步等群眾自發性健身組織,應因勢利導予以鼓勵,更好發揮其組織群眾參與鍛鍊、滿足多樣化健身需求的作用。

供給方式創新體現為社區化、專業化、標準化、品牌化、融合化等方面,旨在提升全民健身供給對需求的匹配度。推動全民健身納入社區服務體系,引導體育社會組織和賽事進社區,有利於夯實基層基礎。發展公益社會體育指導員和群眾體育教練員隊伍,完善全民健身“硬軟體”標準,有利於科學健身。構建青少年體育賽事和“三大球”業餘競賽體系,打造群眾性特色體育賽事,形成賽事品牌,有利於吸引更廣參與。促進體衛、體教、文體旅深度融合,有利於發揮範圍經濟效應,創造新業態,滿足新需求。

空間載體創新特別注重跳出“場館思維”,建設國家步道、體育公園等全民健身新載體。《意見》提出,制定國家步道體系建設總體方案和建設指南,出臺體育公園建設的指導意見。國家步道體系是以公益性為導向,滿足群眾健身休閒、戶外遊憩、親近自然等需求的慢行廊道系統。體育公園是以體育健身為重要元素,與自然生態融為一體,兼具生態環境、體育健身、休閒娛樂、防災避險等功能的綠色公共空間。此外,戶外運動營地以及登山道、徒步道、騎行道等建設,也將更廣泛拓展全民健身空間。

科技支撐方面,涉及全民健身資訊服務平臺和體衛融合實驗室建設。建設國家全民健身資訊服務平臺是運用物聯網、雲計算等新一代資訊技術,促進體育場館活動預訂、賽事資訊發佈、經營服務統計等整合應用的重要舉措,有利於提升場館科學管理和有效利用水準,助力供給能力釋放和供求匹配。鼓勵企業、高校、科研院所、投資機構等合作建設體衛融合重點實驗室,錨定市場需求,突破關鍵核心技術,可以打造貫穿創新鏈、産業鏈和資金鏈的融合創新生態系統。

整體協調形成科學佈局

協調是持續健康發展的內在要求,也是全民健身的佈局策略。《意見》明確提出,要按人口要素統籌資源佈局,也就是要讓全民健身公共服務資源與常住人口總量、結構、流動趨勢相銜接。

一是促進城鄉協調。農村是全民健身基礎薄弱地區,相關公共服務資源較為缺乏、可及性不足。要完善農村全民健身公共服務網路,逐步實現城鄉服務內容和標準統一銜接。

二是促進不同類型城市協調。超大特大城市的中心城區由於空間緊張,重點推廣功能複合、立體開發的集約緊湊型健身設施發展模式。大中城市突出多中心、多層級、多節點的健身資源佈局特徵。縣城在城鎮化中同步規劃建設健身設施。新建城區可以結合城市留白增綠,老城區結合城市更新行動,因地制宜地謀劃健身資源佈局。有條件的城市群和都市圈要統一規劃,促進區域內健身資源共建共用和互聯互通。

三是促進與區域重大戰略協調。結合推進京津冀協同發展、長江經濟帶發展、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海南全面深化改革開放、長三角一體化發展、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品質發展等重大戰略,完善健身設施佈局。結合西部大開發和東北全面振興戰略實施,支援新疆、吉林共同創建中國冰雪經濟高品質發展試驗區。

綠色發展彰顯鮮明底色

綠色是永續發展的必要條件和人民對美好生活追求的重要體現,也是全民健身的鮮明底色。《意見》在原則中提出了強化資源集約利用、促進全民健身與生態文明建設相結合的要求。

《意見》從守底線、控規模、促改造、定規範等角度,專門部署推進健身設施綠色低碳轉型的重點任務。一是守底線,既不能逾越生態保護紅線,又不能破壞自然生態系統。二是控規模,規劃建設健身場地設施要以小型化、分散化、生態化方式為主,嚴格控制大型體育場館的規模和數量。三是促改造,推動已建成體育場館實施節能降本改造,並加快運用5G等新一代資訊技術改進場館管理和賽事服務。四是定規範,制定綠色體育場館運營評價通用規範並將要求貫穿于體育場館規劃設計、建設改造、運營管理的全生命週期,積極推廣綠色建材和可再生能源。

此外,《意見》中涉及的全民健身與相關行業融合發展、資源整合利用和開放共用等內容也充分體現了綠色發展理念。

image.png

2020年8月22日,瑜伽愛好者在河北省邢臺市廣宗縣迎賓湖公園晨練瑜伽張馳攝/本刊

多維開放把握時代潮流

開放是國家繁榮發展的必由之路,也是全民健身的時代潮流。根據《意見》安排,全民健身的開放主要涉及三個維度。

一是推動競技體育資源向全民健身開放。競技體育的高水準設施,在確保完成競訓任務的前提下,可向社會開放。國家隊的一些可公開的訓練方法、日常食譜、康復技巧等,通過市場化開發和成果轉化,能夠惠及廣大健身愛好者。國家隊、省隊的教練員、運動員進校園、進社區的活動要實現制度化,進而提升基層健身指導服務的專業水準。

二是推動單位健身設施向社會開放。黨政機關、事業單位、國有企業等擁有的健身設施和可用於建設的空間,從産權性質看,本質上屬於為全民所有,應創造條件做到能開放儘量開放。公辦學校的體育場地設施也屬於同樣的性質,新建的要按照能夠開放的要求進行規劃設計,已經建成的要進行“一場兩門、早晚兩開”的安全隔離改造,可由第三方對一定區域內的學校體育設施開放進行統一運營。

三是推動我國全民健身事業對外開放。以2022年北京冬奧會、冬殘奧會為契機,與共建“一帶一路”國家開闢人文交流新領域,探索建設“冰雪絲路”。加強全民健身領域國際合作,共同舉辦群眾性體育賽事。支援中華傳統體育項目“走出去”,以武術、龍舟、圍棋、健身氣功、舞龍、舞獅等為重點深化國際交流,條件成熟的項目爭取納入有國際影響力的體育賽事,提升知名度和認可度。

全民共用站穩根本立場

共用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也是全民健身的根本立場。共用理念實質就是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人民立場是黨的根本立場。構建更高水準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務體系,必然要求站穩人民立場,推動覆蓋全民、服務全民、造福全民。

一是堅持全齡友好,逐步實現人人參與全民健身。應積極促進各年齡段人群的廣泛參與,對於未成年人重在提供適宜設施和器材、推動場館免費或低收費開放、培養興趣,對於老年人重在解決運用體育智慧技術困難,對於殘疾人重在營造無障礙環境並提供便利。

二是從娃娃抓起,源源不斷培養終身運動者。建立在興趣基礎上的運動項目人口,是全民健身的“鐵桿”人群。培養興趣要從青少年階段就開始,讓每個青少年較好掌握1項以上運動技能,形成終身愛好和終身鍛鍊習慣。普通學校、體校、青少年宮、體育俱樂部等社會力量都可以發揮積極作用,促進青少年高品質參與體育活動。

三是依託機關和企事業單位,提高職工健身參與度。按照職業類型細化制定健身指導方案,可以為職工提供更精準的健身指導。要注重發揮機關、企事業單位領導幹部的帶動作用和工會的積極作用,從“軟”的方面組織開展各類健身活動,從“硬”的方面支援配備健身房和健身器材。

四是突出便捷可及性,打造群眾身邊的體育生態圈。健身要成為尋常百姓的日常習慣,離不開身邊的、便捷可及的條件。通過實施全民健身設施補短板工程,建設一批設施,配備一批器材,構建多層次健身網路特別是15分鐘健身圈,讓群眾隨時可健身、隨處可健身。

五是完善制度體系,強化全民健身的安全和法治保障。在全民健身領域,存在不容忽視的安全風險和法治短板。必須完善全民健身指南和社會體育指導員管理辦法,促進科學健身,降低安全風險。通過分類分級的管控體系以及舉辦方安全主體責任的落實制度,加強賽事安全管理,確保賽事活動安全。在統籌發展與安全的同時,還要加快修訂體育法,研究修訂《全民健身條例》,研究制定體育市場管理條例、公共體育設施管理辦法,健全體育行政執法、仲裁、監管等制度,以法治為全民健身護航。(作者單位:習近平經濟思想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