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文化生活

苗族錫繡:針尖上的“繡中絕技”

發佈時間: 2021-11-02 10:52:25 | 來源: 中國網 | 作者: 倫曉璇 | 責任編輯:
分享到:0

貴州省劍河縣南寨鎮展留村的苗族群眾在展示“苗族錫繡”服飾。苗族錫繡視覺效果為粗獷的深色布料上綴以銀白色的小錫結,故質感強烈、古樸而生動,特別是在陽光下與銀飾交相輝映,熠熠生輝。中國網圖片庫楊文斌攝

“苗族錫繡”是分佈于貴州省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劍河縣部分苗族村寨的一種民族繡法,其獨特之處在於用金屬錫在土布上進行繡制,最終來完成的刺繡品。

“苗族錫繡”視覺效果為粗獷的深色布料上綴以銀白色的小錫結,故質感強烈、古樸而生動,特別是在陽光下與銀飾交相輝映,熠熠生輝。紋飾所採用的圖案均為高度抽象的幾何圖紋,色彩主體以金屬“錫”的自然色為主色調,其間亦輔以黑、紅、藍、綠等彩色暗花,色彩高貴典雅,不染俗燥。2006年,“苗族錫繡”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名錄。

“苗族錫繡”的製作包括紡線、織布、刺繡、鋪花、補花、上錫等多道工序,每一道工序均採用純手工製作,製作人必須要有足夠的耐心,一套完整的錫繡服飾需要一至兩年時間方能完成,其端莊古樸的服飾特點至今仍遺存著春秋戰國時期武士的甲胄之風。

“苗族錫繡”在材料上使用金屬“錫”最終來完成一件刺繡品,正因為用料上的特殊性,使其與其他用蟬絲線作為刺繡的材料相比具有特殊性,改變了人們傳統刺繡的用料觀念,形成了一種獨具特色的刺繡。

關於錫繡的起源,傳説苗族先民來到貴州清水江兩岸居住後,由於當地盛産木材,且水路運輸非常便利,大家就從山上把木材砍伐下來,編成木排,沿清水江而下,到湖南洪江一帶,用木材換取其他商品。當時有人發現錫與銀子的顏色相似,並且不易被氧化,於是就有人把錫用於苗族的刺繡上,因錫繡製品的光澤度好,質感強,深受當地苗族人民的喜愛,錫逐漸成為這一地區苗族刺繡的一種重要材料。

在貴州省劍河縣,最獨特的苗族服飾要數南寨錫繡,其堪稱苗族服飾中的一絕,也是世界上絕無僅有的一種刺繡方法。這一刺繡方法僅存于劍河縣南寨鄉的繞號、柳富、白鬥等少數苗族村寨,他們從種棉花、紡紗、織布、上染料到成品的製作過程,全部沿襲古老的傳統工藝。現代文明不斷改變了他們的生活條件,也提高了生活水準,但他們濃郁的鄉土文化、傳統的民風民俗和民居建築,始終保持著古老的遺風,經年不衰。

從近年來在苗族錫繡核心區之一的南寨鄉繞號村挖掘的古墓考證,錫繡已流傳了五六百年。在申報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申報書上,專家這樣評價:劍河苗族錫繡使用材料特殊,它不用傳統的絲線材料和刺繡技法,而用金屬材料繡製圖案,製作工藝十分複雜和精巧,屬罕見的刺繡技藝,在貴州乃至全國豐富多彩的刺繡工藝中獨樹一幟。

1  2  3  4  5  6  7  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