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新聞報道

世界精神衛生日丨莫讓“心理陰影”遮住孩子快樂人生

發佈時間: 2021-10-10 14:55:00 | 來源: 新華網 | 作者: 朱建波 | 責任編輯: 吳一凡
分享到:0

“不知道從哪一天開始,我的世界中忽然就沒有了光……”這是一部關注抑鬱症公益宣傳片中一個女孩的獨白。飽受抑鬱症折磨的她不僅在同學眼中成了怪人,就連父母都因難以理解而抱怨説“已經把最好的東西都給了她,怎麼還這樣……”

誰説少年不識愁滋味?焦慮、輕鬆,抑鬱、快樂……這些看似矛盾的詞彙,已日益交織出現在兒童青少年的生活之中。10月10日是“世界精神衛生日”,今年我國的主題是“青春之心靈青春之少年”。“借這個日子,我們呼籲全社會關注兒童青少年精神健康。”相關領域的幾位專家集體發聲。

劉寰忠:青少年心理健康問題日益嚴峻

“每每看著被治愈的小患者回歸社會,像正常人一樣生活、為社會做貢獻,就是對我最好的回饋。”深耕兒童青少年精神衛生研究20多年的安徽醫科大學精神醫學系主任劉寰忠認為,當前青少年所處環境的變化,使得他們的心理健康問題日益嚴峻。

劉寰忠在工作中。安徽醫科大學附屬巢湖醫院供圖

“青少年精神衛生問題是遺傳因素和社會環境相互作用的結果。”劉寰忠表示,如果孩子遇到一些嚴重的問題,比如上學有困難,跟同伴之間溝通有問題,過度依賴網路,甚至害怕、焦慮,則需要心理治療師、醫生來幫助,不能諱疾忌醫。很多父母長期不承認這個現實,時間拖得越長,問題就會越嚴重。

有調查數據表明,60%以上的精神分裂患者、躁鬱症患者會拒絕看醫生,或者不遵照醫囑按時按量吃藥,導致病情繼續惡化。

這個患者數據裏是否包含了兒童青少年,或是兒童青少年在其中的比例有多少,我們不得而知。可在劉寰忠看來,至少在他接診過的小患者中,還是有不少。在剛剛過去的“十一”長假,劉寰忠的科室並不輕鬆,門診量最多的一天達50多人,其中絕大多數還是中學生。

劉寰忠認為加強健康宣傳與科普對治療兒童青少年精神疾病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面對精神疾病,他們會比成人要承擔更多的心理負擔與社會輿論,而“我們要做的就是讓更多人認識到精神疾病其實並不可怕,它與感冒等其他內科疾病一樣,只要及早發現,積極治療,都有痊癒的可能”。

“網路成癮也是病,對兒童青少年身心健康危害非常嚴重。”劉寰忠説,網際網路充斥生活每個角落,一些青少年把虛擬世界等同於現實世界,一旦離開就無所適從,得不到快樂,缺乏自信,且難以戒斷,復發性極高。

“研究表明,當前網路傳播環境下,一些精神衛生問題引發的極端個案還易引起群體‘傳染’和效倣。”劉寰忠説,兒童青少年還容易模倣他人的行為,如果家長有較多的不良行為,如酗酒、賭博、吵架或暴力時,他們也會模倣甚至表現出這些行為。所以在兒童青少年面前,父母要儘量減少這些不良行為。

面對學習壓力的增加等因素,導致大眾對兒童精神衛生需求與日俱增,而兒童精神科醫生數量有限的現狀,劉寰忠呼籲“讓更多人加入到兒童精神衛生事業,讓純真的臉龐綻放出最美的微笑”。

唐勁松:青少年心理健康需早干預

“和其他疾病一樣,兒童青少年的精神障礙只要早發現早干預,就能延緩甚至阻斷其發展,讓患者回歸正常生活。”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邵逸夫醫院副主任醫師唐勁松説,臨床觀察發現約80%的患者在心理健康問題發作之前的數周至數年時間裏已經出現有精神心理和行為異常,如認知、情緒、感知覺、交流、動機和睡眠等障礙。這説明,首次心理健康發作本身是腦內一系列病理變化過程的一個外顯臨床結局,因此發力早期干預,將心理疾病的防治關口前移十分必要。

“別看一些小學生年齡輕,其實他們早已經感受到學習競爭等方面的壓力,只是在心理上還沒有完全釋放出來。如果不及時把他們的壓力轉化掉,他們的焦慮憂鬱情緒就會逐漸發生。”唐勁松説,在兒童青少年心理健康方面,往往從生活中表現出一些小情緒,很多家長一時沒引起重視,幾年之後,孩子的心理情緒問題就更直觀地表現出來了。“比方説14歲左右的孩子出現心理問題,其實他可能在10歲左右就出現心理問題了。”

慶倖的是,由於精神病性障礙多起病于青少年或成年早期,此時大腦的發育可塑性較好,如能及時採取正確的治療干預措施,延緩乃至阻斷病情發展的成功率是很大的。

唐勁松在工作中。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邵逸夫醫院供圖

唐勁松介紹,目前,兒童青少年表現出來的心理健康問題主要表現在焦慮、抑鬱、失眠等現象。“在家庭中,父母對孩子的期望要適度,遇事時的過度指責甚至辱罵並不能解決問題,甚至會起到相反的作用。和諧的家庭關係和家庭氛圍,能給青少年帶來更多的安全感。”

葉敏捷:醫教家三方聯合破解青少年心理健康危機

聯合國兒童基金會和世界衛生組織聯合發佈的數據顯示,目前全球12億10至19歲青少年中,約20%存在心理健康問題;10至19歲青少年群體遭受的疾病和傷害中,約16%由心理健康問題引發;在中低收入國家,10至19歲青少年中約15%曾有過自殺念頭。

另據中國科學院心理研究所發佈的《中國國民心理健康發展報告(2019-2020)》顯示,我國青少年抑鬱檢出率為24.6%,其中重度抑鬱的檢出率為7.4%,檢出率隨著年級的升高而升高。

葉敏捷在工作中。溫州醫科大學附屬康寧醫院供圖

為什麼孩子出現了各種各樣的情緒問題和自我傷害的問題?溫州醫科大學精神醫學學院副院長葉敏捷表示,這實際上是孩子在發展過程中需要家庭、社會給予一些環境的支援,一旦這些支援不能滿足孩子的需要,孩子就可能會出現發展的障礙。

“孩子從出生到成長,一些人格的結構基礎最早期都是在家庭中形成的,所以原生家庭是很核心的部分。”葉敏捷説,隨著孩子發展到了學習上學的階段,學校環境又是一個非常重要的環境。孩子如果早期得到充分發展,就有能力去適應各種環境,早期照顧得越好,後面越容易適應。

“兒童、青少年生活閱歷較淺、抗挫折能力較低,容易産生焦慮情緒和心理行為問題。預防和減少兒童、青少年心理問題發生,必須採取家庭、學校和社會相結合的綜合措施,讓青少年能夠‘輕裝上陣’”。葉敏捷表示,破解兒童青少年心理健康危機問題,可以從醫教家三方聯合模式,呵護青少年身心健康。如溫州醫科大學附屬康寧醫院在這方面就作出嘗試,該院與國內部分中小學聯合,在校園設置“心晴驛站”智慧心理服務終端等,學生通過這個終端平臺可與心理醫生進行語音交流溝通,有效地緩解了緊張的學習壓力和生活憂慮。

“心晴驛站”智慧心理服務終端。溫州醫科大學附屬康寧醫院供圖

聯合國兒基會和世衛組織也指出,心理健康問題不僅給個人帶來負擔,也會在社會和經濟層面産生不良影響。“但這一問題往往沒有得到足夠的重視。”葉敏捷認為,很多家長主要關心孩子身體方面的疾病,對於心理問題基本上不關注,或者沒有這方面的意識。“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對於培養獨立健全的人格至關重要。不健康的心理髮育會導致青少年成年後心理扭曲甚至心理缺陷,在樹立人格期間出現認知斷層,其傷害伴隨終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