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2021全國兩會 · 聆聽殘疾人的聲音

全國人大代表周鐵根:農村地區智力殘疾代際傳遞亟待關注

發佈時間: 2021-03-10 11:08:59 | 來源: 澎湃新聞 | 作者:  | 責任編輯: 吳一凡
分享到:0

窮困大齡男子在家庭及傳統觀念壓力下,和智力殘疾女子“相互湊合”以延續香火,此類情況在農村地區並不少見。

然而,這樣的婚育方式會傳遞智力殘疾。澎湃新聞注意到,今年全國兩會,全國人大代表、徐州市委書記周鐵根建議,農村地區智力殘疾代際傳遞惡性迴圈,亟需予以關注和解決。

周鐵根代表表示,一方面,法律關係上,重症智力殘疾患者(包括精神病人和精神發育遲滯患者)感情反應基於原始本能狀態,不具備相應民事行為能力及婚姻意識能力,其婚姻關係不受法律保護。

另一方面,從醫學角度講,智力殘疾基因的遺傳率較高,農村地區又對婚檢及優生優育政策缺乏足夠認知。

而為了育有正常孩子,部分家庭甚至抱有“賭一把”的心理,連續生育多子,致使智力殘疾兒童出生率遠高於城市地區。

比如某案件中,被害人任某某精神發育遲滯中度,為育有正常智力的孩子,其被迫連續生育三子,前二子均為智力殘疾,直至第三子方才智力正常。

在此情況下,由於外部力量介入掣肘重重,智力殘疾代際傳遞呈現出惡性迴圈。周鐵根代表提出,一方面,基層組織難管控。在農村熟人社會環境下,周圍人群大多對這個特殊群體懷有憐憫心態。所以當地基層組織雖然對其生活狀況、婚姻家庭情況等均較為了解,但往往對此類群體的結婚、生育只能“睜一隻眼閉一隻眼”。

另一方面,智力殘疾群體救助涉及民政、殘聯、婦聯、司法等多個職能部門,但多部門聯動互通的專門救濟維權機制尚未完全建立,致使在具體救助中效果“打折扣”。

同時,目前的救助方式以經濟救助為主,且救助金額偏低,而心理疏導、志願服務、特殊教育等救助方式在農村地區也難以持續,無法有效解決實際困境。

周鐵根代表提出,長此以往,會衍生各類社會難題,比如衍生“事實孤兒”。由於智力殘疾康復治療需大量費用,重症兒童還需專人全天候進行護理照料,所以對於智力殘疾兒童,直系親屬沒有經濟能力治療,或不願履行監護責任的現象,在農村普遍存在,導致這類兒童容易成為“事實孤兒”。尤其是一些智力殘疾女童,在無人監護的情況下,還可能遭受周圍人群的性侵害。

此外還會造成家庭貧困代際傳遞。因為,智力殘疾代表著家庭中勞動人口減少、醫藥花費增加,隨著其在同一家族中代際傳遞,也必然會導致貧困的代際傳遞。

周鐵根代表建議,一是要大力倡導優生優育觀念,加大農村地區的宣傳力度,將婚檢和孕前檢查融入到日常健康檢查等醫療服務中,提高婚前和産前檢查率。

二要完善社會救助體系,建立精準扶貧和社會保障有機銜接機制,根據智力殘疾程度和家庭具體情況,豐富救助方式,鼓勵和引導社會力量多元參與救助。

第三,要切實維護合法權益。比如,婦聯、殘聯、村委等應將智力殘疾女性的性安全納入重點監管範圍,關注其思想、生活狀況。司法機關要進一步提升智力殘疾女性犯罪的偵查和取證能力,深挖隱案,積極開展“以案釋法”,形成有效保護智力殘疾女性的司法環境,切實維護其權利和尊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