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2021全國兩會 · 聆聽殘疾人的聲音

雷冬竹代表:建議助聽器和電子耳蝸納入醫保

發佈時間: 2021-03-05 12:20:58 | 來源: 健康時報 | 作者: 王艾冰 | 責任編輯: 吳一凡
分享到:0

“就在我從湖南出發前往北京參加兩會的路上,我們曾經救助的一位聽力殘障母親,給我打來視頻電話,她終於聽到了外界的聲音,聽到了她期盼已久的那一聲孩子喊她‘媽媽’。”

全國人大代表、郴州市第一人民醫院院長雷冬竹告訴健康時報記者,我特別高興,聽見聲音本應該是他們的權利,卻被各種原因剝奪了,但還好,我們有能力去改變。

雷冬竹及團隊救助的一位聽力殘疾母親,終於聽到了自己的孩子喊她“媽媽”,雷冬竹供圖。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官網最新數據顯示,全球有超過9億人正面臨失去聽力的風險。2006年第二次全國殘疾人抽樣調查數據顯示,我國殘疾人群有8296萬,其中聽力殘疾人2780萬,居各類殘疾人之首。其中0-6歲的聽力殘疾兒童約有13.7萬人,並以每年新增3-10萬耳聾患者的速度增長。我國新生兒當中每1000個就有1個是聽障兒童。

“耳聾有很多原因,在所有致聾原因之中,遺傳因素高達60%。在孕前或早孕期完善耳聾基因篩查,指導優生優育,可以實現耳聾的一級預防。”雷冬竹建議,完善聽力殘疾“三早”(早發現、早治療、早康復)防治體系,明確“防增量、減存量”防治目標,由政府主導,各方發力,推行新生兒耳聾基因普及篩查,減少聽力殘疾發生,加大存量耳聾患者救助,加強語言康復機構建設,鞏固拓展健康扶貧成果。

雷冬竹表示,“上述建議可以減少聽力殘疾兒童的增量,我們還應該關注存量的問題,人工耳蝸手術是目前治療感音神經性耳聾的最佳手段,目前成年聽力殘疾人士數量大,但助聽器(0.25-3萬元/臺)、人工耳蝸(6-30萬/臺)均未納入醫保報銷範疇,且國家、省級以及慈善救助項目大部分是針對未成年殘疾人士,成年聽力殘疾人士幾乎不能享受政府財政補貼及慈善項目,許多成年聽力殘疾人士未得到有效救治而失學、失業。”

因此雷冬竹還建議,“首先,要對全年齡段聽力殘疾人士提供醫療救助,助學助工幫扶,將助聽器及人工耳蝸納入醫療保險範疇,實行國家集中採購,降低産品價格。同時人工耳蝸手術參照眼科白內障手術補貼和醫保報銷模式。為廣大患者家庭減輕經濟負擔,為構建幸福美好生活保駕護航;其次應該以市為單位,由財政、殘聯、民政、教育和衛健多部門協作,建立一所聽力語言康復機構,配套落實場地、編制、經費等問題。同時將培訓康復費用納入醫保範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