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把剪刀,幾張白紙,幾塊綢緞布頭,經過殘疾人學員一絲不茍的製作,搖身一變成了淩寒開放的梅花花瓣。遠看如繪畫般精美絕倫,近看又像雕刻般富有層次和立體感,視覺效果頗為震撼。這便是有布上丹青美譽的布糊畫。
陳吟娜是一名肢殘人士,布糊畫這樣一個殘疾人特色工藝品項目,不但帶給像她一樣的60多名殘疾人一份體面的工作,使得這門中國傳統手工藝發揚光大,近日,布糊畫還入選西安市非物質文化遺産。
培訓後提供原材料在家製作靈活就業
位於西安市殘疾人創業孵化基地的碑林區騰潤文化科技經營部,主要從事殘疾人布糊畫相關文創産品的製作、培訓和銷售,是我市殘疾人手工藝品項目和殘疾人特色文創項目扶持單位。
在這裡,記者看到了許多製作好的布糊畫成品,小到一個牡丹花胸針、十二生肖擺件,大到可以懸挂在客廳墻壁上的花卉畫框,各種大小都有。無論是小雀鳴蟲,還是大型花卉人物,每一幅作品都是匠心獨運,每一處細節都惟妙惟肖。
學員陳吟娜正在打磨製作布糊畫用的海綿。“你別看這一個小小的花瓣,製作起來需要經過構圖、製版、脫模、包布、繪色、掐絲、組裝等10多個步驟呢,工序精良繁多,沒耐心真做不來呢!”陳吟娜巧手翻飛,海綿和布頭不一會兒就變成了漂亮的花瓣。她手上的功夫花了10年才練成。
今年60歲的陳吟娜早年間在鑄鋼廠工作,工廠倒閉後,為了生活她幹過很多工作,開商店、幫別人織毛衣,雖然身體不方便,但她一直沒讓自己閒著。2011年,省市區殘聯先後與西安市碑林區騰潤文化科技經營部合作開展殘疾人布糊畫製作培訓,帶動殘疾人就業。從那時起,陳吟娜開始接觸布糊畫,在布糊畫非遺傳承人滕桂岩的指導下,從剪紙樣開始,一點一滴的學習布糊畫的製作。
“經營部提供原材料,我們在滕老師指導下獨立操作,可以在家製作,靈活就業,做好以後拿到經營部結算工資。”陳吟娜告訴記者,她很喜歡這種靈活的工作方式,收入每月兩三千元也比較穩定。
非遺傳承人將布糊畫帶進殘疾人創業基地
今年58歲的曹仙利則喜歡每天來經營部工作。“我這個人閒不下來,喜歡出門,在這裡我能跟大家交流,結識了不少志同道合的朋友。”曹仙利40歲時做過一個腦部手術,因為後遺症需要坐輪椅。退休後她從殘聯得知布糊畫針對殘疾人開展製作培訓,便毫不猶豫報了名。從去年5月開始學習布糊畫以來,曹仙利逐漸愛上了這門手工藝。“我現在技術還不太好,只能做一些大點的零部件,那種精細的小花瓣、漢字筆畫還做不來,希望自己能越做越好吧。”曹仙利説。
“雖然布糊畫的製作工藝較為複雜,但這門傳統技藝並無高不可攀的學習門檻,只要經過系統培訓,每個人都能製作出專屬自己風格的布糊畫。”滕桂岩説,也正是因為布糊畫的這一特點,為了給殘疾人群體提供更多再就業的機會,使他們掌握更多實用技能,燃起他們內心對於生活的期待與希望,滕桂岩將她的布糊畫技藝帶進了西安市殘疾人創業基地。
滕桂岩告訴記者,布糊畫的工藝母體是清代宮廷補花,是眾多傳統民間非物質遺産的一種融合與創新,以真絲布料承制,取建築、繪畫、浮雕、堆繡、唐卡、刺繡、剪紙、裱糊、布貼畫、景泰藍等眾多傳統工藝精髓,注入新元素,推陳出新的藝術畫種,是適合殘疾人朋友製作的工藝産品。
幫助殘疾人掌握技能創業就業
“殘疾人就業難一直是一個嚴峻的社會問題,企業成立殘疾人布糊畫項目就是想培養更多懂得傳統文化技藝的殘疾人,幫助他們生存,同時也讓他們學會一門技藝。”碑林區騰潤文化科技經營部主管王文基告訴記者。
隨著相關政策的日益完善,越來越多的殘障人士得到了創業、就業的機會,越來越多的工作崗位上,開始出現他們的身影。王文基介紹,這項與省市區殘聯合作開展的殘疾人布糊畫項目已經開展了10年,累計培訓了300多名殘疾人掌握了布糊畫製作技能,相繼解決和帶動了全省範圍內60多位殘疾人創業就業。
“我們這裡的殘疾人學員從20多歲到60多歲不等,有男有女,主要是下肢患有殘疾的人士,還有一些聾啞人士。工作模式也很靈活,有20人在崗,40多人居家就業,大家的月均收入在1600元左右。”王文基説,布糊畫作品目前有線上和線下兩種銷售渠道,他們在京東有網店,線下也有實體店,但是目前銷量並不太樂觀,未來他們打算做一個布糊畫文化展館,還想通過直播“帶貨”的方式讓更多人了解布糊畫這門精美的傳統技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