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山西

五台打通社區助殘“最後一公里” 托養中心建在家門口

發佈時間: 2020-12-01 13:16:00 | 來源: 華夏時報 | 作者:  | 責任編輯: 吳一凡
分享到:0

社區工作人員給一級肢體殘疾人白長勇講解手工絲帶繡法

社區是城市管理的最小單元,是連接個人與社會、個人與國家的橋梁和紐帶,同樣是服務殘健融合關鍵的“最後一公里”,是助力脫貧攻堅的關鍵一環。

在五台縣西米市社區,“回家”早已成為社區殘疾人去托養服務中心的代名詞。在這裡他們三五成群,有的讀書看報,有的練習書法,有的學習刺繡,忙得不亦樂乎。工作人員還會不時倒上一杯熱茶,行動不便的殘疾人,還能在這裡享受免費的午餐和晚餐。

位於山西省忻州市的五台縣西米市社區共有16個小區,3358戶,13532口人,其中,殘疾人68人,另外,周邊附近還涉及155名肢體殘疾人,52名聽力殘疾,25名視力殘疾,21名智力殘疾以及12名精神殘疾等。為了更好把殘疾人助殘扶貧各項工作做深、做細、做實,在五台縣殘聯的領導下,由社區黨支部、居委會具體實施了社區托養服務工作。

據記者了解,托養服務中心由社區黨員、社會團體、衛生人員、愛心志願者、殘疾人監護人組成基層助殘幫扶隊伍,現有人員280多名。將工作重心下移,五台縣西米市社區由此打通了助殘脫貧的“最後一公里”。

家門口托養幸福不遲到

據記者了解,西米市社區成立於2013年4月,服務管理著16個居民小區,面對幾十口的殘疾人,怎樣才能做好殘疾人工作,讓他們像正常人一樣享受藍天白雲和幸福生活?

2013年,西米市社區創辦“殘疾人陽光服務中心”,殘疾人在這裡獲得了幫助、學到了技能、找到了工作,享受著“家”的溫暖。走出來還需坐得下,西米市社區先後針對殘疾人個人愛好,邀請運城等地的老師、專家舉辦手工製作培訓班,並手把手地教這些殘疾人學習“十字繡、絲帶繡、鑽石繡”等十幾種手工製作,解決了60多人的就業問題。其中,西關的裴勝華和她的丈夫都是一級殘疾,她們用一個月時間做好了4幅絲帶繡成品,僅“紅樓夢”、“十二金釵”就賺下了2萬多元的收入。

2015年,西米市社區又創辦了“殘疾人托養服務中心”,使入住的殘疾人過上了殘有所依、殘有所樂、殘有所養的幸福生活。同年,為了更好、更精準地服務殘疾人,成立了愛心團隊,志願者從20多人發展到480多人。他們定規定制,定人定戶,包乾到家,每月定期走訪了解殘疾人家庭的生活狀況、身體健康情況、精神狀態。

社區裏的錦繡苑小區有一位58歲的一級肢體殘疾人叫史建華,她平時的一切生活靠爬行度日,社區很快給她送去了輪椅和拐杖,並指導她怎樣運作輪椅的操作、雙拐的使用和康復訓練基本功。在思想上、心理上、生活上給予了她很大的關心與幫助。通過托養服務中心工作人員的開導,解悶,談心,又請來書法、繪畫老師到府輔導,還通過每天教她從電視書畫頻道上學習,不到一年的時間,她的進步非常快。

西米市社區黨支部書記張秀珍表示,社區裏,這樣的老人還有很多。比如,同一個小區的76歲老幹部李書新,兒子下崗在外地打工,兩個女婿因車禍去世,不幸從床上掉下去,摔斷了腿,生活中面臨很大的困難。為此,每年春節前,社區愛心團隊都會到府送溫暖,幫助李書新老人打掃家,擦玻璃、洗衣、做飯、買米、買面等,老倆口十分感動。張秀珍回憶説,當時社區經費少,沒有洗衣機,她就把臟衣服帶到自己洗,晾幹後再拿回老人家裏。

如今,李書新老倆口逢人就説:“社區有這麼多熱心人,真是我們的福氣。”

多彩文化生活提升幸福指數

經過多年來的幫殘助殘,扶貧濟困成了社區常態化的一項重要工作,西米市社區為殘疾人精心打造了一個溫馨之家。不過,殘疾人雖然身體的某些功能有缺失,但他們在精神上和健全人一樣,需要文化的滋養。為此,在滿足了殘疾人基本生活的前提下,社區開始注重文化活動對殘疾人進行精神幫扶,積極出主意想辦法豐富社區殘疾人的精神文化生活。

為此,社區專門成立了“文化活動組”,策劃殘疾人文化活動,經常性組織開展撲克、乒乓球、下象棋等比賽,為殘疾人準備參賽禮品,每次比賽發動殘疾人積極參與,努力培養殘疾人積極向上的精神風貌,讓他們盡情享受運動的快樂。

在此基礎上,2013年,社區還成立了一支聾啞人舞蹈隊,組織舞蹈隊走進廣場、走進社區,扭起秧歌,跳起舞蹈,把快樂和幸福送到千家萬戶,也把充滿陽光的生活帶進千家萬戶。2014年這支隊伍參加了全省殘疾人文藝表演,獲得三等獎。在2015年殘疾人文化活動周展示會上,他們的作品受到了中殘聯的一致好評。

對於殘疾人來説,能夠和正常人一樣展示自己的風采,他們不僅感到高興和自豪,更感到人生的快樂與自信。

2016年,在五台縣老幹部局的大力支援下,社區成立了“老幹部活動中心”“老年大學分校”“老年文化活動中心”“殘疾人康復中心”,使社區600多位老人有了開心娛樂的活動場所,圖書室、繪畫室、康復室、娛樂室、活動休息室,他們在這裡看書、讀報、寫字、畫畫、打牌、下棋等,享受到了老有所學、老有所樂、老有所依的幸福晚年。

2017年,又創辦了“老年日間照料中心”, 32個床位,有餐廳、休息室、活動室,有專職的管理人員,有專業的大師傅,為社區所有孤寡老人、空巢老人、殘疾人提供了優質舒適的環境。一位無兒無女76歲的老人叫魯雙在,兩位無親無故的高金娥、白彥紅,都長期入住在這裡,享受著大家庭的溫暖。此後,社區又投資增加購置了按摩器、拉背器、練腿康復器、脊、頸椎訓練器等健身訓練器材,對周邊的殘疾人展開了一系列的康復、就業、扶貧培訓等服務工作,培訓人員268人,就業人員156人。

與此同時,為了提升居民的健康幸福指數,社區把所有65歲以上的600多位老人全部建立了健康檔案,簽訂了家庭醫生,每年給他們免費體檢,特別是一些老弱病殘、無法走出家門的,社區對接博愛醫院到府服務,免費給他們送醫送藥,並送去健康資料36800余份,給嬰幼兒發放營養包28900余份。

據記者了解,幾年來,社區在省、市、縣殘聯的大力支援下,先後為殘疾人辦實事15960余次,慰問殘疾人17280余次;為殘疾人、特困戶家庭捐衣物58900余件;為6名患白血病的殘疾兒童爭取了山西省紅十字會的免費治療;在五台縣殘聯的大力支援下,為殘疾人贈送輪椅26台,拐杖123副……並對接全國各地愛心志願者為殘疾家庭捐款達25萬餘元。

來源:華夏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