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愛北京天安門正南50公里”、“從這裡,45分鐘進京”、“這麼近,那麼美,週末遊河北”……作為距離北京最近的省,河北地界隨處可見這樣的廣告牌。而這,也同樣突顯出河北作為京畿要地,區位的特殊性。
完成脫貧攻堅任務,不僅關係京津冀協同發展、雄安新區規劃建設和北京冬奧會籌辦等重大國家戰略和國家大事,也直接關係到向世界展示我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成就。
為此,多年來,河北省把對初心的堅守轉化為脫貧攻堅的決心和行動,一個戰役接一個戰役打、一個堡壘接一個堡壘攻,帶領全省殘疾人向著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奮勇前行。從城鎮殘疾人就業到農村殘疾人托養,從技能培訓到創業就業,從政府政策兜底保障到全社會協同推進,河北省為殘疾人提供全方位、多角度、立體式保障服務,全省建檔立卡貧困殘疾人數量迅速下降。
記者從河北殘聯了解到,截至2019年年底,河北省7746個貧困村全部出列,62個貧困縣全部摘帽,歷史上首次消除區域性整體貧困,連續打了兩個翻身仗。其中,建檔立卡貧困殘疾人從30.3萬人下降到了7774人。
因地制宜,多種脫貧模式並存
河北在多年的摸索實踐中,形成了一系列殘疾人脫貧攻堅行之有效的“河北模式”,共同發力助推殘疾人脫貧攻堅工作,成果顯著。這其中包括被多省市學習推廣的“行唐模式”“安次模式”和“南皮模式”。
今年來,這些科學有效、可複製的成功模式讓越來越多的殘疾人走出家門,實現平等就業,找到人生的價值。
22歲的付學凈是石家莊市行唐縣人,出生在一個貧困農民家庭。因“先天性脊柱裂”導致雙足內翻,整整“爬行”了21年,從出生到20歲,她幾乎從未出過家門。
2018年5月,一個特殊的到訪改變了付學凈的命運。行唐縣殘疾人雙創園負責人賈茹來到付學凈家裏,在她的鼓勵與幫助下,付學凈終於“邁”出家門,成為行唐縣雙創園的一名工作人員。在這裡,付學凈主要從事圖文標注工作,月收入1500元左右,園區免費提供食宿,除了生活用品,也沒有太大的開銷,而且行唐縣委、縣政府還出資幫助她手術治療,依靠輔助工具,她終於站了起來。
身體好了,有了穩定的收入,付學凈愛笑了,臉上經常洋溢著燦爛的笑容。她説,雙創園讓她“站”了起來,這個站不單單是身體站起來了,她的精神也站起來了,人生也站起來了。所以,她一直心懷感恩,努力工作,在雙創園實現著自己的價值。
據記者了解,像付學凈這樣的殘疾人,在雙創園還有很多,他們在這裡不但脫了貧,更找到認同感、價值感。
因地制宜開發扶貧崗位,變“輸血”為“造血”,廊坊市殘聯也在扶貧路上找到了好辦法。
廊坊市安次區落垡鎮路營村,段德義一家三口中有兩個是殘疾人,拮據的日子可想而知。2016年,廊坊市實施了針對廊坊市農村貧困殘疾人的“精準幫扶鵝富千家”工程。他家被殘聯確定為精準扶貧對象,並免費給他家發放了100隻雛鵝。養鵝、賣鵝、賣鵝蛋,一年近萬元的收入,“致富鵝”讓段德義一家脫了貧。
“扶貧鵝”的成功之處在於廊坊市探索出“殘聯+基地(中標企業)+殘疾人戶+市場及加工企業”的精準幫扶模式。從雛鵝繁育、防疫、養殖技術培訓到成鵝收購,為殘疾人養殖戶提供一條龍服務。養殖前,市、縣兩級殘聯組織培訓養殖戶;發放雛鵝時,縣級殘聯附帶發放技術資料;飼養期間,縣級殘聯安排技術人員免費提供諮詢服務;銷售期間,組織專業銷售隊伍,保障成品鵝穩定的銷售渠道和銷售價格。這些舉措,徹底解決了養殖戶的後顧之憂。
廊坊市嘗到了養殖業給殘疾人脫貧帶來的甜頭,又拓展出養兔、扎花、風箏加工、核雕、就近打工等就業扶貧方式,一批貧困殘疾人家庭找到了掙錢的門路,逐漸擺脫了貧困。
和“行唐模式”與“安次模式”不同的是,“南皮模式”是在中國殘聯的幫扶下,針對脫貧後全縣農村建檔立卡貧困戶中老、病、殘群體的看護問題,選取了車官屯、中上橋、黃家洼、雙廟、肖九撥、西康、小集7個村建設扶貧互助幸福院,對上述群體中有一定自理能力的人員,實行專業性日間集中照護,逐漸形成扶貧養老院兜底托養、扶貧幸福院日間照料、居家居住鄰里照料的照護體系,有效提升了脫貧攻堅的成色、成效。
目前,第一批7家幸福院已投入使用並正常運轉,第二批4家幸福院已開始著手建設。
兜底保障,六個服務全覆蓋
合抱之木,生於毫末;九層之臺,起于壘土。
近年來,河北省殘聯積極推進“六個服務全覆蓋”,讓殘疾人一個一個地脫貧,一個一個地就業,一個一個地兜底保障。
河北省殘聯會同醫療保障部門優先將建檔立卡貧困殘疾人作為救助對象,將30.2萬建檔立卡貧困殘疾人全部納入城鄉居民基本醫療保險,個人繳費部分全部由政府代繳,實現了建檔立卡貧困殘疾人基本醫療保險、大病保險、醫療救助三重保障全覆蓋。與此同時,河北省殘聯還會同民政部門放寬了建檔立卡殘疾人納入低保的條件,將三級智力和精神殘疾人納入到按照單人戶享受低保政策範圍,兜住了建檔立卡貧困殘疾人社會保障的底。此外,會同民政廳、財政廳推動殘疾人兩項補貼標準提高20%,全省54.6萬人享受困難殘疾人生活補貼,70.4萬人享受重度殘疾人護理補貼,實現了全覆蓋。
河北省建檔立卡貧困殘疾人被納入了一張幸福的脫貧保障網。在這個過程中,把重度殘疾人、失能半失能人員、智力和精神殘疾人“養”起來,解決了全省殘疾人事業和脫貧攻堅中最棘手的問題。
其中,衡水市探索出了以農村特困供養服務機構為主體、專業醫療機構為輔助、民辦養老機構為補充的集中供養模式。截至目前,衡水全市改建和提升貧困人口集中供養機構59家,全市6043名農村貧困失能半失能人員中,已有2311人自願接受集中供養,過上了有品質、有尊嚴的生活。今年上半年全市剩餘的1705名貧困群眾如期脫貧退出,其中包括貧困殘疾人528人,衡水歷史性地與貧困説再見。
此外,為了幫助智力和精神殘疾人得到更好的照護和康復,2008年,衡水市在全省率先成立了市級托養服務機構衡水市殘疾人托養服務中心,為殘疾人提供生活護理、心理疏導、專業治療、康復訓練,甚至包括實現就業等各種服務。如今,半失能人員由特困供養中心供養;完全失能或精神殘疾人員委託專業醫院建立醫養中心供養;供給不足時,通過政府購買服務由民辦養老機構供養。
在河北,還有不少地方在推進這樣的模式,為啃掉殘疾人脫貧攻堅中的“硬骨頭”提供了成功經驗和先進做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