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寧夏

寧夏促進“非遺+”助力殘疾人就業 殘疾人也有機會成為非遺傳承人

發佈時間: 2020-10-15 09:06:41 | 來源: 華夏時報 | 作者:  | 責任編輯: 吳一凡
分享到:0

image.png

金秋迤邐,碩果纍纍,在美麗的“塞上江南”,寧夏博物館展廳正在展出殘疾人文創作品,一朵朵鮮艷清雅的荷花在屏風上靜靜綻放,肢體殘疾人田慧君用美麗的絲線繡制著粉色的花瓣。在寧夏殘疾人文創作品展上,田慧君展出了5組刺繡作品,一針一線都蘊含著多年來她的辛苦付出和匠心積累。

“寧夏對非遺項目特別重視,不過,刺繡這個工藝耗時比較長,要有相當的功底和耐心,很多人學不下去。”田慧君接受《華夏時報》記者採訪時表示,希望通過政府的鼓勵和支援,進一步將刺繡發展進學校、進社區、進鄉村,把刺繡這門手藝傳承下去。

我國目前約有殘疾人8500余萬,殘疾人城鎮就業人口僅為2000多萬,即就業殘疾人約為總人口四分之一,其中,殘疾人從事的行業多為盲人按摩、社會福利中心和簡單體力勞動等薪資不高的工作,殘疾人就業率低、就業方向較為單一、就業層次較低和個人價值難以實現等多重問題依然存在。

而殘疾人就業與非遺傳承存在較大的互補性,非遺相關行業可成為許多殘疾人就業的新選擇,即殘疾人有望成為非遺藝術的傳承者和發揚者。

近年來,在中國殘聯、寧夏黨委政府的指導下,寧夏殘聯廣泛宣傳,積極引導殘疾人參與非遺傳承保護工作,鼓勵殘疾人走出家門融入社會,為促進殘疾人脫貧攻堅全面小康作出了積極貢獻。

多方合力搭建殘疾人非遺就業平臺

寧夏是全國最大的回族聚居區,也是我國回族傳統文化保存最完整的地區之一。在這片土地上,擁有著大量典型的回族民間文化資源,然而,早年間,這類資源因種種原因缺乏開發。為此,2003年,寧夏正式啟動非遺保護項目,至今,已過去整整17年,寧夏的“非遺”傳承保護之路雖走得艱辛,卻也一路繁花,未來可期。

據記者了解,寧夏已相繼建立了62個非遺保護傳承基地,經普查確認了非物質文化遺産2968項,其中,有大量殘疾人創業和就業的身影。

6歲時,一場意外事故讓田慧君的右腿受傷,從此她再也無法像正常人一樣走路。母親不忍看著田慧君天天望著窗外發呆,開始教她刺繡,誰料這一繡讓她愛上了那枚小小的銀針。但是,田慧君的針法始終限制于當地傳統的家庭式刺繡,殘聯得知她擁有刺繡特長後,選送她參加非遺培訓,隨著刺繡水準的不斷提升,近年來她在刺繡業內取得了優秀的成績。

image.png

據記者了解,田慧君的作品多次獲獎,作品《寧夏印象》、《留守兒童》被2019年慶祝新中國成立70週年的“壯麗70年,美麗新寧夏”民間工藝美術作品集收錄,其中,作品《寧夏印象》獲三等獎。此外,由於在抗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中表現突出,她還被評為優秀黨員。

為了更好地弘揚刺繡文化,帶動婦女就業,田慧君成立“慧君刺繡工作室”以及寧夏慧繡坊文化傳媒有限公司,主要經營刺繡、編制、剪紙、布藝製作及銷售,公司現有産品200余種。2017年7月還成立了寧夏慧君手工職業技能培訓學校,2020年6月學校被固原市人民政府命名為非物質文化遺産代表性項目(刺繡)傳承保護基地。

image.png

學校成立以來,共舉辦殘疾人編織、刺繡、剪紙等各種技能培訓5期,學員人數達到230人次,培訓固原市四縣一區城鄉勞動力、建檔立卡戶、留守婦女剪紙、刺繡、編織、布藝、串珠手工技能培訓班72期,學員3600余人次,取得國家專項技能資格證書的學員有1820人。這其中包括建檔立卡戶945人,在帶動建檔立卡戶、殘疾人、留守婦女就業方面也取得了很大的成績。為隆德縣42名殘疾婦女提供就業崗位,學習刺繡技藝是殘疾婦女脫貧致富的一個途徑,她們通過掌握刺繡技能,參與民間傳統刺繡手工藝品製作和銷售,不僅使經濟增長,增收致富的同時,也推進了隆德縣刺繡的傳承、延續和産業的發展。

image.png

此外,據記者了解,近年來,寧夏殘聯實施“百店千人”、“千名手工藝師”等就業項目,組織開展殘疾人各類技能培訓1.5萬人次,針對優秀的殘疾人手工藝者繼續開展師資培訓、非遺傳承培訓等,培養了一批精工巧匠。

殘疾人非遺就業是最美傳承

非遺可為殘疾人提供創業就業的空間,殘疾人可以通過培訓掌握非遺知識技能,在實現就業的同時傳承非遺文化,甚至可以帶動其他殘疾人共同創業就業,成為財富創造者和文化傳承者。

據記者了解,很多非物質文化遺産傳承人雖然身懷絕技,但由於大多居於偏遠地區和農村,不但經濟窘困缺乏資金,而且沒有進入市場的行銷手段和經驗。即使有人勉強進入市場,還是因傳統技法無法與現代消費意識相結合而導致叫好不叫座,使得非物質文化遺産保護性開發工作艱難前行。

而殘疾人就業與非遺傳承存在較大的互補性,殘疾人通過非遺就業在一定程度上對政策環境和社會認知産生了積極影響,為殘疾人就業和社會融入創造了有利條件;有助於促進殘疾人就業,提高殘疾人收入,同時,增加非遺産品的附加值,豐富非遺産業的表現形式,創造更多的經濟價值。

目前,殘疾人非遺就業得到了較多的關注,尤其是手工藝類非遺項目有很多與殘疾人結合的嘗試,充分發揮了殘疾人與非遺結合的優勢。不過,就目前來看,殘疾人非遺就業發展規模較小,社會關注度較低,殘疾人非遺就業項目還存在一些困難亟待解決。

為此,寧夏出臺了系列措施引導殘疾人參與非遺就業創業。

就在今年7月,為有效促進殘疾人就業創業,發揮“非遺+”扶殘助殘作用,寧夏殘聯、文化和旅遊廳印發了《積極引導殘疾人參與非遺保護工作方案》,提出要加強殘疾人非遺傳承基地建設、師帶徒培訓和産品銷售等。

方案要求,各地殘聯要選取適於帶動殘疾人就業、有市場潛力的傳統工藝項目,因地制宜推進殘疾人非遺傳承培訓基地建設;各地文化和旅遊部門要面向殘疾人尤其是貧困殘疾人開展非遺傳承師帶徒培訓,培養一批非遺扶貧帶頭人;支援電商企業等通過訂單生産、以銷定産等形式,幫助銷售殘疾人非遺傳承培訓基地的傳統工藝産品。

方案還明確了經費保障,要求各地殘聯將殘疾人參與非遺傳承項目培訓經費納入本地殘疾人保障金培訓補貼範圍,寧夏殘疾人勞動就業服務中心對開展非遺傳承項目培訓和師帶徒行動予以培訓補貼。

其中,寧夏的賀蘭硯雕刻、刺繡和沙畫入選全國第一批殘疾人參與非遺保護試點工作重點支援項目。

據記者了解,通過多年來的不斷培養,寧夏殘疾人中涌現出了一批優秀的藝術家,他們成立了自己的工作室或者團隊,毫無保留地將自己的技能傳授給更多殘疾人,使他們掌握獨立創作能力,找到了自信和方向,實現了夢想。

來源:華夏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