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河南

破解重殘托養之困 河南駐馬店這個模式何以成為“國家標準”?

發佈時間: 2020-10-10 13:32:43 | 來源: 央廣網 | 作者: 王晶 | 責任編輯: 吳一凡
分享到:0

一個家庭中,如果有一位重度殘疾人,那麼日日壓在家屬身上的大山,絕不止一座。

面臨最現實的困境,往往是勞動力無法外出工作,全家長期陷入貧困的泥潭。而如何為重度殘疾人家庭減負,社會組織、政府在這場脫貧攻堅戰中進行了一系列有益的探索。

河南駐馬店,嘗試用集中托養的方式,幫助這些家庭解放勞動力,從而實現脫貧。符合條件的重度殘疾人入住托養中心,可享受一日三餐、定期洗澡和體檢;還優先聘任殘疾人親屬做護工,讓他們做到以勞養老,活出尊嚴。

脫貧攻堅收官之年,“駐馬店經驗”有何值得各地借鑒之處? 

image.png

河南駐馬店,上蔡縣南大吳社區重度殘疾人托養中心(央廣網記者王晶攝)

誰能受益?

——家屬做護工每月拿工資

“做殘疾人脫貧工作就是這樣,你離他越近,他的困難就越少。”8月的駐馬店,天氣熱得像個蒸籠,車子還未駛到上蔡縣南大吳社區重度殘疾人托養中心,駐馬店市殘聯理事長張銀良便迫切地和記者介紹相關情況,幹殘聯工作十幾年,他感觸太深,“以前只要一到重殘家庭,家屬一見到他就哭,沒得辦法,看不到希望......”

雷獻春就是其中一個例子。

似乎生活所有的難,都在她瘦小的肩上扛著。來托養中心前,本身便患有脊椎炎的雷獻春,所有生活都必須與癱瘓在床的父親“綁”在一起,加之哥嫂早年因病去世,在照顧父親之餘,還要撫養兩個侄女。此後,自己又因突發疾病,第一次婚姻破裂,一家人只能靠低保度日。

而實際上,在駐馬店,像雷獻春這樣的情況並不鮮見,60萬殘疾人中,建檔立卡的智力、肢體重度殘疾人有2.96萬人。2017年,由政府兜底,上蔡縣先行先試,開啟貧困家庭重度殘疾人集中托養模式。雷獻春所在的南大吳社區,依託衛生院閒置病房改建了托養中心。

與私辦托養中心不同,這裡的護工基本都是入住者的親屬,在情感上方便他們照顧親人;入住標準上,托養對象也必須是本地建檔的貧困家庭,二級以上智力、肢體殘疾,日常飲食起居不能自理人員,按照“戶申請、村申報、鄉審批、縣備案”的程式,篩選確定入住人員。

符合標準的雷獻春早早為父親報了名,自己也申請到中心做護工。

image.png

雷獻春在照顧父親之餘,手縫鞋墊補貼家用(央廣網記者王晶攝)

托養中心就設在雷獻春所在的村子對面,面積不大,但綠樹掩映的小院敞亮乾淨,記者從挂在房間外面的資料欄裏看到,她負責的一間托養房屋內有兩名男性,其中一位便是他的父親。再走進室內看,液晶電視、空調等設施一應俱全。“這兒有專人做飯,自動升降床也很方便,很多地方都有無障礙設施。”

眼下,雷獻春身上的放鬆感,旁人是感受得到的。有了收入後,今年42歲的她還組建了新的家庭,就在見到記者前,她還趁著午休間隙,跑回不遠處的家中為小兒子喂奶。她説,自己也不再像以前在家那樣擔心父親的身體了,旁邊就是村醫室,每天都會來測一次血壓,月月體檢。自己得空時還縫製鞋墊,增加收入。

而除了像雷獻春一樣做護工,這裡的廚師、保潔員等工作人員都是從村裏的建檔立卡戶中挑選出來的,除了吃住,每月還能收入2000元。他們在脫貧之時,也解了別人的燃眉之困,“人交給我們,你放心回歸社會,回歸生活。”

image.png

康復室(央廣網記者王晶攝)

怎麼建?

——醫養、就業結合活出尊嚴

除了必要的吃、住、康復等功能,駐馬店還探索了“網際網路+健康扶貧”模式,讓殘疾人不出托養中心就能享受到大醫院的診療服務。

與南大吳社區的村級托養中心相比,汝南縣三門閘街道重度殘疾人集中托養中心,更寬敞,且就建在三門閘醫院院內,“與村級托養中心不同,這裡採取醫養結合方式,入住殘疾人都建有健康檔案,簽約醫生每天對入住殘疾人進行巡診,並因人而異制定治療和康復方案。”三門閘醫院院長李剛介紹説道。

記者看到,在入住成員劉志河床邊的檔案本上,記錄著當天的血壓、脈搏等基本資訊。隨後,記者又走進住室一間康復室內,不少患者正在醫師的指導下使用平衡杠,旁邊還擺放著下肢功率車等器械。“這些器械對患者的康復訓練非常有針對性,剛來中心時不少患者都起不了床,通過訓練,腿都有了明顯恢復。”一位畢業于河南中醫藥大學的年輕醫師説道,像今天這樣的訓練,他們每週都要進行幾次。

與此同時,李剛告訴記者,這裡還明確照護標準,定期邀請護理、醫療等專業人士開展培訓,建立“每餐發藥、每日巡診、每季體檢”制度,實現了護理醫療規範化。

image.png

劉更臣與母親在一起(央廣網記者王晶攝)

集中托養、醫養結合,只是駐馬店上蔡縣重殘托養模式的一部分,這裡更重要轉變是,幫助讓殘疾人學習實用技術,通過勞動體現人生價值。

劉更臣則是受益者之一,“稍等,我現在跟他們説,馬上就給你發貨。”8月19下午,記者趕到時,住在駐馬店市上蔡縣邵店鎮重度殘疾人托養中心的劉更臣,正在處理網店訂單,“這一單能掙40多塊呢。”看著手機劉更臣笑得眼睛都瞇了起來,在這裡做護工的母親卜昂也跟著高興。

就在10年前,劉更臣在建築工地打工時,不幸摔成了高位截癱。妻子撇下他和兒子離家出走,至今未歸。當時,全家的生活都指望著年過6旬的母親,家裏連吃飯都成了問題,而他卻什麼都做不了。與記者聊天時,母親卜昂時不時扭過頭,低聲啜泣,“咱們農村人攤上這攤子事,沒法活啊。”

如今,他們一家頭頂的烏雲終於散開了。

轉機在2016年,劉更臣成了第一批入駐上蔡縣貧困家庭重度殘疾人集中托養中心的人。彼時,劉更臣才28歲,恰逢當地扶貧中心組織電商技能學習,他被送去接受了系統的電商培訓。學成歸來後,做起了網店,銷量最多時,他一天能有五、六十單,平均每月收入3000多元。

這筆錢于他而言,分量很重,有關尊嚴,今年32歲的他,終於可以不再依靠母親過活。

“很多時候對殘疾人來説,精神上鼓勵是最需要的。讓他們由受益者變建設者,從脫貧到致富。”張銀良説,這也是駐馬店“重殘托養”模式的內核所在。

image.png

駐馬店市上蔡縣邵店鎮重度殘疾人托養中心內,一位截癱患者閒暇時,通過織網增加收入(央廣網記者王晶攝)

錢從哪來?

——民營公助政府兜底

目前,貧困家庭重度殘疾人集中托養模式已在駐馬店市鋪開,共建成托養中心103個。對於被托養的重度殘疾人而言,他們只需將國家給予的殘疾人兩項補貼以及低保等福利轉交給托養基地,此外不用再掏一分錢,其餘的費用均由當地政府給予補貼。

但要想實現長效發展,資金鏈是難題。

駐馬店市委書記陳星接受記者專訪時介紹,托養中心建設和運營資金分三方面。

“首先以財政投入為主,設立‘重度殘疾人集中托養運營基金’,保障托養中心工作正常運轉。”陳星表示,其次是整合入住人員農村最低生活保障金、殘疾人“兩項補貼”、部分臨時救助金以及紅十字會基金、慈善資金等多項資金,增強托養中心經費保障能力,另外還要積極引導社會資金參與,引導社會公益組織、經濟組織、愛心人士等參與。

除此之外,各部門協調更是必不可少。

陳星告訴記者,上蔡縣貧困家庭重度殘疾人集中托養模式的建立,是扶貧部門、殘聯部門、民政部門、衛計部門、人社部門、住建部門等多個部門聯動運作的結果,在建設過程中,實行責任“清單化”。縣鄉兩級分別建立集中托養工作聯席會議制度,及時解決托養中心運營中遇到的困難問題,推動集中托養工作規範健康運作。

今年,首個殘疾人托養服務國家標準實施,其中“市級統籌、縣鄉實施、部門聯動、社會參與”重度殘疾人集中托養模式,正是發端于駐馬店。同時,該模式還被國務院扶貧辦推薦為“全球減貧案例”,已寫入《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打贏脫貧攻堅戰三年行動的指導意見》和中國殘疾人聯合會章程。

眼下,放眼全國,因殘致貧是當前脫貧攻堅面臨的最大堡壘,剩餘建檔立卡貧困人口中,老年人、患病者、殘疾人的比例達到45.7%。而聚焦駐馬店的“重殘托養”模式,張銀良覺得,如何使之長期運作並與社會救助、長期護理保險等制度相互助力並協同推進,仍要在探索中總結經驗並在實踐中不斷完善。

採訪結束,一場時雨驅散悶熱,駐馬店市上蔡縣邵店鎮重度殘疾人托養中心內,不少老人走出起居室,在棋室內靜享清涼。實際上,破解重殘托養之困,建設托養中心的住處不難,被托養的需求也一直存在,如何更多地體現人文關懷,才是接下來各地借鑒駐馬店模式的核心要義所在。

來源:央廣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