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栓和病友打乒乓球
8月19日,經過一場大雨的洗禮,河南省南陽市西峽縣的天空分外明朗。
在西峽縣“四集中”精神病人康養中心空曠的院子裏,31歲的馬栓和另外一名病友歡快地打著乒乓球,前來探望他的二姐,安靜地站在一旁看著他們,滿眼的幸福。
馬栓看上去與常人無異,如果不是穿著病號服,陽光帥氣的他絲毫看不出精神殘疾患者的痕跡。
據記者了解,馬栓有兩個姐姐,在他8歲的時候,父親因腦出血突然去世,馬栓因此受到了很大的刺激。此後,母親一個人靠擺小吃攤艱難撫養姐弟三人,為了不讓母親太辛苦,為了讓大姐和馬栓能夠安心學習,二姐初中畢業後決定外出打工。
之後,生活終於安定了下來,馬栓也考上了大學。然而,天不遂人願,2006年一場意外車禍奪走了馬栓母親的生命,姐弟三人的天塌了。其中,大姐和正在讀大學的馬栓由於受不了連續的打擊相繼得了精神分裂症,為了治病四處求醫,花光了家裏的所有積蓄,萬般無奈只好回家保守治療,兩人的病反覆發作,嚴重的時候誰都不認識,甚至打罵家人。
2019年,西峽縣“四集中”兜底脫貧利用公建民營的方式,引進一家專業民營醫院(西峽康寧醫院),建立了西峽縣“四集中”精神病人康養中心,當年的4月,馬栓被送到了中心治療至今。
馬栓和來看望他的二姐
夯實精神疾病康養中心建設
相對於肢體、視力、聽力等殘疾人而言,精神類殘疾人承受著物質及精神支柱匱乏的雙重壓力,給社會政治、經濟、道德、倫理和秩序帶來不可小覷的影響。關注、幫助精神類殘疾人是政府和全社會的共同責任,也是較幫助一般殘疾人更難的群體。
據記者了解,我國現有8500萬殘疾人,從國家實施《殘疾人康復服務“十三五”實施方案》以來,各地採取一系列有效措施,逐漸完善殘疾康復救助體系,康復服務正在覆蓋越來越多的殘疾人。但是,從提供給各類殘疾人的康復服務來看,還存在著服務不均衡等問題,其中,表現為肢體殘疾人獲得的康復服務相對較多,但針對精神類殘疾人的康復服務相對薄弱。
令人不安的是,由於得不到及時的治療和康復,在部分農村,精神疾病患者被野蠻關押,或因缺乏關懷與治療而傷人殺人的事件依然存在。
西峽康寧醫院、西峽縣“四集中”精神病人康養中心院長白昂接受《華夏時報》記者採訪時表示,我國精神疾病患者大多數分佈在農村地區,很多患者家屬擔心外界歧視、諱疾忌醫,為此,能夠得到及時治療的精神疾病患者並不多,甚至有的患者被關在小屋子幾十年,對外界一無所知。
除了觀念上的桎梏,精神類醫療機構看病貴以及數量少之又少,這也使看病難上加難。記者通過了解獲悉,我國精神衛生服務資源十分短缺且分佈不均,相關機構主要分佈在省級和地市級,縣級以下的精神醫療機構寥寥無幾。同時,針對重度精神殘疾人的護理難度較大。
據記者了解,西峽縣各類殘疾人有20118人,其中精神殘疾1132人,含重度精神殘疾512人。值得欣慰是,全縣有三家“四集中”精神病人康養中心,可以滿足現有的治療和康復需求。
“四集中”方式具體形式為:村級幸福大院集中託管;鄉鎮敬老院集中供養;各鄉鎮醫院和精神病院集中康養,其他貧困殘疾人由西峽智慧和回車雙河托養中心集中托養。
目前,中心已入住精神病人94人,其中特困精神病人55人,低保精神病人39人。對所有入住的精神病人由專家帶隊實施專業化治療,確保入住人員得到有效康復治療。此外,中心與縣人民醫院、豫西協和醫院簽訂長期技術協作協議及醫技檢查和檢驗合作協議,定期派出專家到康復中心進行專業指導、查房、會診。
這一切服務均是免費的。對於資金來源,白昂告訴記者,針對入住康養中心的特困供養人員,西峽縣政府將精神疾病患者每人每月500元的供養金以及護理補貼等政策性補貼歸集到中心。同時,針對入住的建檔立卡貧困戶精神病人,整合殘疾人兩項補貼、低保金等政策性資金歸集到中心。
“中心切實解決了我們家的後顧之憂。弟弟來到中心後,我再也不用過著每天提心吊膽的生活了,也安心的找了一份工作,同時,我大姐也通過治療基本痊癒,如今已嫁人。”馬松含淚告訴記者,多年以後,三姐弟終於可以心平氣和地坐在一起交流了。
而這,才是一個家該有的樣子。
向社會融入進行有效延伸
通過及時的系統治療及有效的康復服務,有助於精神殘疾患者的恢復。但是,精神殘疾患者回歸社會依然是個共性的難題。
讓精神疾病患者回歸社會,像常人一樣工作、學習、生活,是治療與康復的主要目的,也是病人家屬最為期盼的。解決好精神殘疾人社會融入問題,適當對其進行社會安置,助其融入社會,有利於社會穩定,體現了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精神,也是現代社會文明的標誌。
“在精神病醫院有醫護人員看護和照料,使得患者的衣食無憂並且能夠按時服藥,同時,在精神病醫院住院的患者互相之間不會歧視,但是,患者出院後家人無精力監督患者服藥,即使患者找到一份力所能及的工作也會受到別人的歧視,造成患者情緒變化拒不服藥,病情容易復發。”白昂表示,精神殘疾患者回歸家庭、融入社會,這是本能。
對於康復後回歸社會,馬栓的姐姐馬松也表現出了同樣擔心,但更多的是希望。
馬松告訴記者,入住康復中心前,馬栓就讀于平頂山大學的商務英語系,他本人和家人都希望康復後可以重新融入社會,找一份好工作,結婚生子,過上和普通人一樣平靜的生活。
據記者了解,難能可貴的是,西峽縣“四集中”精神病人康養中心的模式不僅限于治療和康復,對於精神疾病患者走向社會也進行了有效延伸。
扶開工,送一程。白昂表示,下一步,西峽縣“四集中”精神病人康養中心將和西峽縣民政局、西峽縣殘疾人聯合會一起在康復中心門口處的豫鄂陜農商大市場院內,以公建民營的模式租賃一所廠房,打造一所專門為病情穩定的精神殘疾患者進行再就業服務的機構。
該機構主要採取刺繡、編織、手工陶瓷等簡單的工娛療康復方式,並由政府出面聯繫一些愛心慈善廠家,如糊紙箱、貼商標等簡易的手工計件來獲取一定報酬,通過在社會上進行愛心義賣給患者發工資,幫助患者逐步恢復社會功能的同時還能自己掙錢養活自己。同時,在患者上班期間還有護工進行看護,防止患者自殘、傷人等現象的發生,並且監督患者吃藥,下班後進行統一的開放式管理,從而讓病人、家屬對脫貧致富和戰勝病魔獲得信心,進一步體現出黨和政府對精神殘疾人士這個弱勢群體的關心的和愛護。
扶貧先扶志,致富先治心。治療和康復幫助精神疾病患者走出了家門,獲得就業機會讓精神疾病患者融入社會、找到了存在感和自我價值,它們就像兩把“金鑰匙”打開了精神疾病患者的內心,重新點燃了他們對生活的希望。
來源:華夏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