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培多(左)展示她的刺繡作品
40歲因腿部舊傷潰爛不得不截肢保命,因無法接受現實她終日哭泣陷入生活的夢魘;
44歲接受“農村貧困殘疾人實用技術培訓工程”,天賦加勤奮贏得命運轉機,非物質文化遺産侗族刺繡幫她打開新世界的大門;
現在,她要帶動全村姐妹共奔小康路。
她叫“楊培多”,廣西柳州三江侗族自治縣獨峒鎮知了村一位普通村民。9月15日,《華夏時報》記者走進侗鄉,聽她講述自己的故事。
肢殘帶來的夢魘
暑氣未消,潮濕悶熱。
在柳州市三江侗族自治縣獨峒鎮知了村歸滾屯1號之八的一棟民居裏,十余位侗族婦女正圍坐在一起,忙著趕制傳統的侗族刺繡服飾,大家時而湊在一起低聲商量某個部位的花樣該如何走針,説笑間時而拉幾句家常,氣氛熱烈和諧,儼然一個大家庭般的“侗族繡藝俱樂部”。
這些在座的婦女都是當地家庭較為貧困的留守婦女,她們大多上有老下有小,為了學一門增收致富的手藝,她們主動聚攏在一起,帶著幾分期待和新奇拜師學藝。
楊培多的“徒弟們”
45歲的楊培多是她們侗族刺繡的入門師傅。從《華夏時報》記者進門開始,一直到採訪結束,楊培多始終活躍在人群中。單從外表和言行來看,你很難相信——眼前的楊培多是一位已經失去右腿、戴著假肢生活的人。楊培多身著傳統的寶藍色侗族服裝,頭髮梳理的光滑潔凈。她不無驕傲地指著領口的刺繡圖案説:“這是我親手繡的,好看嗎?”在得到記者肯定的讚許後,她滿足地笑了。
楊培多告訴《華夏時報》記者,因為從小調皮任性,她在火堆裏跳躍玩耍的時候被燒傷了右腿,當時就醫條件差,沒能徹底根治,其後導致傷口反覆潰爛,多年不愈。2014年,她被醫院告知必須截肢,否則就有生命危險。
一直對自己的右腿傷患心存僥倖的楊培多無法接受這個殘酷的現實。她説那時常常會把自己一個人關在屋裏,什麼也不做,哭累了就發呆,就像陷入了一場難以喚醒的夢魘中。
“那時候我老公專門給我買了支拐杖讓我用,但我一看到拐杖就要發火生氣,情緒非常差,好幾天都緩不過來。老公沒辦法,就把拐杖藏在床底下,不讓我看到,怕我一看見又要傷心。”回憶起當時的情景,楊培多依然有些難過。
然而,無論內心多麼不情願,未來的生活還是要繼續。熬過了最初的抗拒和絕望,楊培多決定重新站起來。她開始主動練習穿假肢。
“剛穿上假肢的時候真的很不適應,跌倒摔跤是常事,假肢和皮肉的介面處被一次一次磨破流血,直到磨出了厚厚的繭子,疼痛感似乎也慢慢消失了。我那時候就想,我可以的,以後的日子還是要好好過下去。”
侗繡翻飛化彩虹
2019年,楊培多獲得了“農村基層黨組織助殘扶貧工程——黨員扶殘溫暖同行項目”的扶持,嘗試發展茶葉種植項目。同年,她參加了農村殘疾人實用技術培訓——侗族刺繡技能培訓。學成回村後,她成立了自己的繡花坊,主要經營侗族刺繡等業務,年收入2.2萬元。
作為建檔立卡貧困戶,楊培多一家已于2019年實現脫貧摘帽。目前丈夫與兒子外出廣東務工,女兒2020年8月被柳州市第二職業學校錄取,就讀航空服務專業。
自己的繡坊事業做起來了,家裏的日子也越過越平順,楊培多本可以舒口氣,過得更舒服悠閒一些。但她説想讓同村的姐妹們都能掌握侗族刺繡技術,她告訴《華夏時報》記者,學會這門技術,除了增加收入,更重要的是可以讓很多正在成長髮育期的孩子得到母親陪伴,不至於成為缺乏母愛、在孤獨落寞中度過童年的留守兒童。
楊培多之所以這麼看重這一點,和她的親身經歷有關。
當年,楊培多在女兒10歲左右的時候外出務工,把女兒託付給大姐照顧。那幾年間,除了春節可以趕回家小聚幾天,其他時間她只能通過電話和女兒交流。有段時間,楊培多聽大姐説女兒變得有些貪玩叛逆,學習成績下降的很厲害,她心急如焚卻又不能回家,便利用晚上短暫的休息時間撥通了女兒的電話。
“無論我問什麼,電話那頭我女兒都始終保持沉默,一個字也不肯對我説,就是一直哭。我這個媽媽是不合格的,在孩子最需要我的時候,我不能留在身邊照顧她陪伴她,我又有什麼資格罵她、教訓她?那天我在電話這頭也是一邊哭一邊鼓勵她好好學習,告訴她只有學到文化知識,將來才能有出息。”
在楊培多心目中,將家鄉的姐妹們召集到一起,學習侗族刺繡增收致富固然重要,但她更希望通過這種方式,減少家鄉的留守兒童,將更多母親留在需要關愛的孩子身邊,給予他們一個完整的童年。
楊培多的侗族刺繡培訓坊就這樣開起來了。
無論年長年輕的姐妹,只要對這個項目感興趣有熱情的,楊培多一律免費手把手地教。截至目前,楊培多已帶動15戶貧困戶發展侗族刺繡項目,戶均增收8000元。楊培多説,這才剛剛開了個頭,她最大的願望就是讓姐妹們的作品能夠越做越好,有一天能飛出大山,走向全世界。
“楊培多的故事不是個例,她的發展變化軌跡也恰好與我們柳州市殘聯為全力以赴打贏殘疾人脫貧攻堅戰,堅持就業優先所推出的六大工程之一‘農村貧困殘疾人實用技術培訓工程’相契合。”柳州市殘聯副理事長萬光平告訴《華夏時報》記者。
據萬光平副理事長介紹,農村貧困殘疾人實用技術培訓工程旨在幫助農村貧困殘疾人接受實用技術培訓,確保每個貧困殘疾人掌握1-2門農村實用技術,切實提高自我發展和增收能力。全年在五縣及柳江區開展培訓總任務數290人(次),安排中央項目資金14.5萬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