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視頻由中國殘聯提供)
一人守一校,49歲的庹必龍在這裡已經做了17年的深山擺渡人。
庹必龍高中畢業後,由於腿有些殘疾,家庭經濟困難無法繼續讀書。2003年,他來到位於山村角落裏的羅漢壩小學擔任代課老師。多年來,他眼看著學校的學生從幾十人慢慢減至現在的十幾人,許多條件好的學生都轉到鎮上去上學,而同行的老師也早早離開。
羅漢壩小學,一共有4間屋子,一間是庹必龍的宿舍,另一間是雜物間,剩餘的兩間則是教室。教室內,桌椅陳舊不堪,發黃的墻面漸漸脫落。
由於學校學生較少,所在年級不同,為了方便教學,庹必龍只好將孩子們分開在兩間教室,把六年級與低年級分開。
像大多數鄉村老師一樣,庹必龍也是一名“全能型”教師,除了教授學生語文、數學、英語、科學、思想品德課程外,還負責學生的一些日常生活。但對他而言,最頭疼的要數英語課,“當地大多數人都是用方言交流,自己英語水準不足,每當上課時總感覺有些吃力。”庹必龍表示,由於牛場羅漢壩小學位於大山裏,交通不便,資訊也比較閉塞。
在當地村民看來,庹必龍操著一口蹩腳的普通話,從事教育事業以來,沒有得過什麼大的表彰,更沒有培養出什麼重點大學的高材生,從業多年仍然是一名代課老師,並沒有什麼特別之處。
然而,在庹必龍教過的多名學生眼中,他早已是一位不折不扣的“正式教師”。
“政府也覺得這個老師的做法值得表揚,至於以後會不會安排人去,由縣教育局統一安排,鎮上只能將情況反映給相關部門進行處理。”鎮雄縣牛場鎮鎮長羅在祥説,在2003年以前,很多長期代課的老師可以轉正,但改革以後沒有政策支撐,有些代課老師就無法轉正。
庹必龍説,隨著社會的發展,越來越多的人走出大山,但仍然有許多家庭困難的留守兒童存在讀書難的問題,“只要還有一個學生,都會一直教下去,希望孩子們能好好學習,去看看外面的世界。”
(文字整理來源於網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