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各地風采

重慶墊江縣大石鄉竹編技藝傳承人趙行恩——竹絲翻轉 巧手成編

發佈時間: 2020-06-22 14:11:08 | 來源: 人民日報 | 作者: 常碧羅 | 責任編輯: 吳一凡
分享到:0

重慶墊江縣大石鄉竹編技藝手藝人趙行恩是墊江大石竹編的第五代傳承人。他的竹編作品精巧細緻,在繼承的基礎上,採用創新的方式、精巧的手法,編制出涵蓋18個品種、53個主題的1000余件竹編作品,推動竹編技藝從傳統的實用型逐漸向觀賞型轉變。

image.png

“挑2,蒙3……”趙行恩(見圖,向曉秋攝)默念著口訣,一手拿著鑷子,一手編著竹絲,上千條不同顏色的竹絲在他手裏熟稔地“把玩”,浸染呈黑的竹絲為底,原色竹絲貫穿于間……

從選材到下料,從蒸煮到分層,再到分絲、編織,選材製作,準備成品,在趙行恩手下,小小竹編裏,蘊藏著大乾坤。

“就拿頭一道工序‘選竹’來説,砍高不砍低,砍嫩不砍老,砍長不砍短,砍直不砍彎。”這簡單易學的口訣,是趙行恩用多年的實際經驗換來的選竹“箴言”。

跟著老趙走進竹林,只見他選竹就一眼,砍竹就一刀,直接背回家,下料就有準。“幾道準備工序看似簡單,卻需要十分精細。”趙行恩説。

之後,手起刀刮,到了最關鍵的破竹起層階段。只見老趙將青色的外皮一點點刮去,之後起篾分層,再用刀片完成最後的打薄,“如果竹片合格,沒有瑕疵,當有1釐米寬,這時的竹子,放在太陽下,可以透光。”老趙拿起透亮如玉的竹片説道。

經過蒸、煮、染、洗等十余道準備工序,竹編的“重頭戲”——編織正式開始。

大石竹編的絕活兒是分絲。趙行恩拿出自己發明的排針剖篾器,左手按壓,右手輕劃,微微凹陷的排針剖篾器一拿開,竹絲隨即散開,如一縷縷黑髮。趙行恩可以在1釐米的竹篾上分出15根竹絲,每根竹絲厚薄均勻、宛如髮絲,又十分有韌性。

竹絲長度有限,在持續編織過程中,往往需要在關鍵時刻多次接入新絲,在竹絲縱橫交叉的地方,利用巧勁,疊入或插入接頭,所有接頭之處必須做到藏而不露,這對工藝製作者的操作要求極高。

竹篾條,竹絲,竹籮筐……在趙行恩的工作臺上,能看到各式各樣的竹製品。6歲上手,跟著祖父學竹編手藝,從黃髮垂髫到斑斑白髮,大石竹編的第五代傳人趙行恩,已是84歲的耄耋老人了。

一開始趙行恩學的是籮筐、鍋蓋、斗篷,竹編老三樣。但老手藝能不能開新花?一次偶然的機會,趙行恩看到絲織品編出了人物像。綢絲相交,可成人像,竹條相匯,又會碰撞出什麼樣的火花?30歲街市上的偶然一瞥,讓趙行恩有了新的靈感。之後,他用一輩子研習技藝,讓大石竹編逐漸從生活用品變為有觀賞價值的工藝品。2011年,“大石竹編”被評為重慶市第三批非物質文化遺産。

為幫助當地殘疾人就業,趙行恩開設了一個竹編培訓班免費教學,工作室先後招收了10名殘疾人。截至目前,趙行恩培訓的貧困戶及殘疾人達1200余人次。

時下,84歲的趙行恩眼睛已看不太清楚,可手上的動作毫不生疏。推推架在鼻樑上的老花鏡,他的手如同有記憶一般,嫺熟地用竹絲串起一幅長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