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啪嗒……哐當……”在織布車間裏,只見木梭在婦女們手中快速穿梭,千百條紡線在織布機上交匯。伴隨著織機的咿呀聲,張苗芳帶領著“織女”們再現了一幅生動傳神的手工織布勞作圖。
隨著時代變遷,機械紡織由於其成本低、産量高的優勢逐漸替代了傳統的手工紡織。但在河北省雞澤縣風正鄉,47歲的張苗芳卻堅持用傳統的方式紡織粗布。
以前張苗芳一直在一家紡織廠做會計。“當時廠裏效益不好面臨裁員,家裏老人孩子又需要人照顧,我就主動下了崗,後來萌生了創建粗布工藝製品的念頭。”她説。
張苗芳走訪市場發現,近些年人們的消費觀念在逐漸改變,“綠色、環保、自然”成了新追求。於是,她跑遍全縣收集和修理老織布機,歷時一個多月湊出四十台“古董機”。
“機器差不多了,人才上哪找呢?”張苗芳愁得眉頭緊鎖。經人指點,張苗芳三顧茅廬請到有經驗的老“織女”,還找到一些對她的事業感興趣的新“織女”。2015年她的木棉紡織廠開工,不僅讓久違的織布聲重新響起,還將老粗布出口到了國外。
眼看企業有了起色,張苗芳主動到府,對村裏15名殘疾貧困戶進行免費培訓。她還將織布技術分享出去,讓留守婦女實現家中就業。
“家裏上有老下有小,非常困難,卻又不能出去打工,多虧了張大姐。”農戶張麗娟説道。
雞澤縣委書記石磊説:“雞澤縣針對農村産業振興出臺了一系列幫扶政策,按100%的比例分批對新建或擴建的扶貧微工廠進行資金補貼。”
依託箱包、被服、服裝加工等基礎優勢,雞澤縣不斷加大對手工紡織業的扶持力度。羊絨被、水洗棉被、夏涼被等産品銷售至全國各地,還出口到日本、南韓、烏茲別克等國家。
産業的發展有效帶動了貧困人口就業,實現了企業增效、集體創收、群眾脫貧、産業發展的“四重效應”。目前當地老粗布加工企業已發展至15家,年産值達7000萬元,安置就業2000余人,傳統手工紡織業成了引領群眾致富的“聚寶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