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新聞資訊

來這裡種想吃的蔬菜啊!這群特殊的朋友手把手教你實現

發佈時間: 2020-04-27 09:42:30 | 來源: 中國新聞網 | 作者: 劉曼 房華建 | 責任編輯: 吳一凡
分享到:0

鋤地、種苗、澆水、施肥、收穫……“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般的田園生活想必是現下不少城市居民嚮往的生活。

image.png

“城市農夫”在同心農場種下菜苗。謝向前攝

在湖南長沙市岳麓區坪塘街道蓮花山村的“同心農場”,城市居民每年只需花八百塊錢,就能租一塊50平方米的土地,親手種上任何愛吃的,想種的蔬菜瓜果;除閒暇時到場體驗耕種樂趣,休閒放鬆外,其他時候菜地便由專人管理,以保證餐桌上的健康和新鮮。

image.png

“城市農夫”在同心農場體驗農耕生活。謝向前攝

其實,這種商業模式並不鮮見,但與別處不同的是,同心農場是由一群殘障人士共同維護的。流轉的100畝土地不僅讓他們守護著城裏人嚮往的生活,也讓自己過上了心中嚮往的生活。

image.png

殘障人士幫“城市農夫”打理菜地。楊華峰攝

在“城市農夫”眼裏,互幫互助,和諧美好,自強不息是同心農場獨有的關鍵詞。這特殊魅力還要從一個叫謝向前的人説起。

一場意外催生“團結經濟”

1970年出生的謝向前,是長沙市岳麓區坪塘街道長塘村村民,長期在城裏從事市政工程建設等工作。2013年,一場意外導致他全身60%重度燒傷,從此手、腳功能受限,落下終身殘疾。

image.png

謝向前。受訪者供圖

在醫院治療了90天,謝向前得到了社會各界愛心人士的幫助。出院後,他花了些時間適應身體變化後便外出找工作,但處處碰壁。“致殘後才深深感受到殘障人士就業、創業的不易。”謝向前説,站在用人單位的立場上也能理解,但找不到工作就沒有收入,總要想點辦法。

謝向前開始“對症下藥”,蒐集了解大量殘障人士可從事的行業資訊,一來解除自身困頓,二來希望幫助更多殘友就業。為此,他還特意去湖南郴州等地的相關機構駐點學習,一待就是幾十天。

image.png

長沙市上善助殘服務中心。王丹攝

2014年,謝向前創辦長沙市上善助殘服務中心。“多數殘友蝸居在家,並不是沒有勞動力,而是農村地處偏遠、受教育程度偏低、世俗偏見等原因造成的。他們想就業卻求助無門,漸漸與社會脫節,被社會遺忘。”謝向前直言初衷很簡單,就是為殘友提供就近就業機會,助力殘友脫貧,讓他們更好地融入社會。

最初,謝向前帶著十余名殘友做印刷、種羅漢果。2017年,連下一個月的雨導致山塘垮塌,將50畝羅漢果全部沖走。“大家並沒有灰心,至少土地還在。”在社會各界的指導與支援下,謝向前結合當地農村特色,隨即開設以蓮藕種植、荷花魚養殖、走地雞飼養等為主的“同心農場”項目。

image.png

謝向前(右一)與殘友們一起勞作。受訪者供圖

同心農場採取“社工+愛心企業”“愛心人士+殘障人及家庭”的團結經濟模式。近100畝的田地,根據面積劃分區域,供愛心人士認領,讓愛心人士體驗農耕生活、親近自然,並根據其意願種植指定農作物,由殘障人士對田地進行翻整,由愛心人士和殘障員工共同打理。自2018年啟動認領土地以來,已經有近50人加入。

耕種農田、料理荷花池、餵養土雞、包裝産品等成了周邊不少殘障人士的工作機會。如今,已有32位殘障人士在同心農場幫工,通過自食其力,每月可以獲得幾十元至三千余元不等的收入。

“在外我是殘疾人,在這是正常人”

眼下正值春耕時節,左手殘疾的劉少文蹲下身,在愛心人士認領的菜地裏種下辣椒苗,動作十分嫺熟。

image.png

劉少文在同心農場耕種。楊華峰攝

今年43歲的劉少文來自湖南耒陽,年輕時因為工作上的一次意外致殘,之後找工作處處受挫;由於妻子也是智力障礙患者,家庭生活舉步維艱。兩年前,謝向前得知他的境遇後,邀請他攜妻子一起到同心農場來工作生活,食宿免費。

仍有勞動能力的劉少文每天負責管理農場,通過微信群及時發佈蔬菜的生長情況、預約採摘時間等資訊,同時幫農場養一些走地雞,每月收入有3000多元。

image.png

劉少文給土雞喂食。楊華峰攝

“我在家裏做事不方便,處處受打擊,生活下去覺得很迷茫。來到這裡發現大家都是殘疾人,能按自己的能力去做事,可以過著有尊嚴的生活,我覺得自信起來了。”劉少文説,農場裏的工作、與殘友們的和諧相處讓他覺得日子又有了奔頭。

“80後”謝惠清與劉少文是“工友”。2008年,謝惠清在廣東一家工廠意外致殘,對他造成了巨大打擊,從此消極度日,導致妻子與他離了婚,孩子也不再跟他親近。“那時覺得自己成了一個廢人。”

image.png

劉少文(中)、謝惠清(左)在田裏勞作。楊華峰攝

後來,在熟人的介紹下,謝惠清從湖南邵陽來到同心農場工作,與殘友們相處十分融洽,心便開始安定下來,與家人的關係也漸漸緩和。2018年中秋節,正在讀初中的兒子給謝惠清發了一個100元的微信紅包,紅包封面上寫著“爸爸辛苦了”。

“那一刻感覺特別幸福,以前從未有過。”謝惠清説,殘疾人通過自己雙手幹活、賺錢,找到認同和成就感,在一定程度上解決經濟壓力、生活壓力是一件極美好的事。“想好好規劃下未來,等疫情結束,考慮回家養豬。”

image.png

閒暇時,謝惠清會在農場的書室裏看看書。楊華峰攝

聽力言語障礙者種地鋤草,肢體殘疾的根據實際分別從事施肥、餵養、對外聯絡等,智力障礙者打包、搬貨……同心農場裏,每個殘疾人都各司其職,相互配合。

“在外我是殘疾人,在這是正常人。”劉少文説,終於可以放下心理負擔努力工作,將日子越過越好。

增設教育實踐基地傳遞助殘善心

在多年的助殘工作中,謝向前通過不斷的學習和總結,明白要從根本上改善殘障群體的生活狀況,需要讓更多的人關注殘障群體。

image.png

同心農場裏,殘友們各司其職,相互配合。受訪者供圖

“殘障群體自強不息的精神、身殘志堅的意志也可以反過來影響甚至激勵更多的健全人。”為此,謝向前在上善助殘服務中心增設了中小學生教育實踐體驗活動,通過帶學生參觀殘障人士工作室、與殘障人士一起勞作等形式,讓青少年學習殘障人士身殘志堅的精神。

這一舉措,得到了學校和家長們的贊同和支援。這幾年,共有100多所學校的近萬名學生參加這項教育實踐。

image.png

姜婉給學生講解一些農耕知識。受訪者供圖

腦癱患者姜婉負責帶領到訪的學生們一起勞作,教他們種菜、收穫,識別農具。“主要想讓孩子們懂得一蔬一飯來之不易,通過與殘障人士的相處,讓他們日後更加體諒尊重殘疾人,必要時能伸出援手,共同營造和諧的社會環境。”姜婉説,通過這樣的體驗,還能提醒年輕一代愛惜身體,珍惜健康。

“一開始我以為殘障人士只是在這裡休息和玩耍,沒想到他們是那麼努力地工作。他們以自己的方式相處、交流,共同守護著生活的這片地方。”湖南師範大學新聞傳播學院的學生常馨藝曾到這裡體驗,備受感動和鼓舞。

image.png

“城市農夫”帶孩子體驗鄉村生活。謝向前攝

為了讓農村殘障人士更好地融入社會生活,共用社會發展成果,上善助殘服務中心還開展了一系列助殘、濟困活動。如為農村90戶殘友家庭每家每戶免費發放50隻雞苗,並請專家指導養殖,中心負責銷售等。

在此過程中,長沙市岳麓區和坪塘街道兩級始終關注著上善助殘中心的發展。在該中心擴規提質上,街道邀請專業人士對整體規劃、産業發展等進行現場指導,對“同心農場”建設發展提供專業指導意見;全力幫扶中心土地流轉,在原計劃流轉50畝基礎上,增加50畝流轉土地。新增的50畝土地的5年租金由政府承擔。

image.png

同心農場。楊華峰攝

“越來越多的單位和愛心人士加入到關愛殘障人士的隊伍。”下階段,謝向前打算繼續做好農場基礎設施的建設維護,開發新項目,提升農業的體驗感,等待更多“城市農夫”前來勞作,幫助更多殘障人士就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