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兩天在浙江嘉興參加第六屆全國殘疾人職業技能大賽暨第三屆全國殘疾人展能節,在會展中心的主會場看了許多作品,也與許多手藝人聊天,挺樂的。
這些展品代表著全國各地手藝的特點。傳統技藝近年申遺的不少,成功的也有不少,但是關鍵性的問題沒有解決——如何傳承?
應該讓手藝找到當今的存續方式,工藝品或者藝術品,逐漸講出當代話語,具備現代性和藝術性。然而,極速變換的社會很少給它們機會,短短40年,中國社會發展跨越了幾個時代的鴻溝,連人都喘不過氣來,何況傳統技藝?
我倒是認為,殘疾人這個群體的確適合與技藝的延續結合。他們大多數行動不便,比健全人更專注。
我在展區轉了兩天,看作品,也與很多人交流。個人之見:大部分作品屬“職業技能”,是殘疾人謀生與融入社會的大助力。我在現場拍了一些稍具藝術感的作品,放在下面展示。希望有一天,這個群體中能出現優秀乃至偉大的藝術家。
手繪盤絲
旗袍上的彩蝶挂飾,純手工製作,精細纖美。
這門技藝叫做“王氏手繪盤絲傳統服飾製作技藝”,據稱是祖傳。傳承人叫做鬱從霞,是一位肢殘人士,在天津開設了“鬱木子工作室”,從事高端旗袍的訂制服務。
訂制旗袍的價格從3000-1萬餘元不等,價格不菲,客戶最少提前1個月下訂單。原因在於,一件旗袍最多有近80道工序,即便是鬱從霞這樣的熟手,也需最少120個工時,比較複雜的,最多要240個工時。
這門手藝的特點是手繪與刺繡相結合。所謂“盤絲”可不是盤絲洞蜘蛛精的獨門技藝,而是一種在手繪圖輪廓邊緣做刺繡定線繡針法技藝的操作,可讓作品更具視覺衝擊力。
夏布折扇
夏布折扇成品
手繪局部
山水畫成品局部
夏布和折扇是兩項非遺,結合起來成為精美的藝術品。
榮昌夏布很有名,是重慶市榮昌區的中國傳統紡織品,原料為苧麻,苧麻經過傳統手工工藝績紗、紡織加工而成的苧麻布,被稱為夏布。夏布折扇始於清朝,與蘇州、杭州折扇齊名,被譽為中國三大名扇之一,重慶榮昌夏布生産源遠流長。據史料記載,漢代稱為“蜀布”,唐代已經成為貢品。
夏布扇的定位不是大宗日用品,而是追求精益求精的工藝品,市場售價最少在每扇二三百元。
10年前,劉顯成學習中國畫時,做夢也沒想到自己會去畫夏布折扇。
這項技藝是複合的,因而有門檻,需要良好的美術功底,扇面上可以畫山水,也可以是花鳥、花草等。
與在紙上作畫不同,在夏布上作畫,需要控制筆力,搞不好墨跡就會氳成團。劉顯成有一門訣竅——邊畫邊用電吹風吹乾,如今,他平均1個小時能畫一幅作品。
扎木聶
藏族大哥彈扎木聶
手藝人正在現場製作扎木聶
成品扎木聶的局部,琴箱似蜂巢
“扎木聶”是藏族彈撥樂器,歷史悠久。“扎”是聲音;“聶”為悅耳好聽之意。
彈唱扎木聶,是青海藏族聚居區影響較大、流傳久遠的彈唱藝術。
這兩位大哥,名字我實在記不住,交流得也不多。
少數民族的工藝品,色彩更加奔放,應該有很多故事。
宣紙刺繡
上面兩圖為山水畫的局部,如筆鋒般細膩
刺繡很常見,但用比頭髮絲還細的線在宣紙上刺繡,見過的人肯定少。
宣紙刺繡這門技藝,很是熬人。在紙上刺繡和在布上刺繡是兩回事——手一抖,往往紙就被扎破,一幅作品全毀。像李敏手中這張山水畫,她需要將近1個月的時間才能完成。李敏初中畢業就學這門技藝,學了足足5年才算出師,這樣的拜師學藝,有幾個人能堅持下來?
當然,作品也昂貴,一幅的市場售價要七八千元。
線比筆鋒還細,意味著宣紙刺繡的細膩感不次於手繪,還有浮雕感,我在展廳見到的作品正是如此。不過,決定其藝術價值的,還是紙上展現的內容。
陶藝雕塑
這是馮氏陶藝雕塑工作室的作品,藝人正在專注雕刻。因為對方是聽障人士,所以沒有語言交流,我也不清楚這門技藝的獨特性在何處。這個人像造型有點獨特,不知源自何處?還是想像的?
樹皮畫
描繪鄂倫春人的作品。在樹皮上作畫,沒料錯的話,應該是樺樹皮。上面還帶有樹皮天然裂紋,與畫中裂紋相映。在東北與內蒙,這一類作品應該不少見,但我還是覺得挺有意思。第二張騎馬圖,有一種隱約的孤獨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