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單位:江蘇殘疾人聯合會
推薦文章:堅強讓她自由飛翔
“輪椅上的青春,是素顏朝天,卻仍然自信和美麗……有時徬徨,有時不安,更多時候依然快樂,只因相信更好的明天。”
節奏在她周圍變得緩慢:別人説完一句話,她還沒有在電腦上敲打出一個詞語;時間又在她身上得到了延展:29歲的年紀,已經出版6本書、寫出上百萬字的作品。南京姑娘王憶,有一雙隱形的翅膀,讓輪椅上的青春自由飛翔。
“希望你們在我的文字裏,找到對生活的理解和信心”
這是她人生中的一個高光時刻。2016年的平安夜,位於南京五台山的先鋒書店,從各地前來的300多名嘉賓和讀者圍坐在一起,聆聽一場特別的新書發佈會。
“希望你們在我的文字裏,找到對生活的理解和信心。”江蘇廣播主持人文嵐坐在王憶身邊,將她精心準備的發言稿聲情並茂地朗誦出來,現場響起了熱烈的掌聲,很多人眼中都閃爍著淚光。
《愛,不能等》是她出版的第四本書,也是她舉辦的第二場新書發佈會。“將幾百天熬夜創作的詩歌底稿結集出版,這是我的理想。”她在手機上一字一句敲下了當時的感受,嘴角揚起了自信的笑容。因為“詩歌被大家所認可,網上的傳播度越來越高”,她體驗到了“成為一名女作家、女詩人”的快樂。
作為一個被禁錮了肢體和話語的多重殘障人士,她無法走路奔跑、不能順利與人交談,用右手的一根手指敲擊鍵盤,這是她和外界交流的唯一方式。她幾乎每天耗費8個多小時在寫作上,一天最多也只能完成一兩千字。即便如此,翻開王憶近年來的人生履歷,一串串腳步卻走得格外踏實有力:
2014年赴日本參加中日韓第四屆殘障人福祉國際交流會;2015年出版散文集《輪椅上的青春》;2016年出版詩集《愛,不能等》;2017年,詩集《等待春天》出版,作家曹文軒在序言中寫道:“在她的世界裏,沒有哀怨,沒有陰暗,有的只是溫暖和光明”……
“選擇堅強,才能在生活中走出希望”
“在家裏,飯必須自己吃,哪怕蹭得滿桌滿臉;衣服必須自己穿,哪怕一件衣服要穿一個小時。”王憶坦言,“身體殘障已然如此,所以必須選擇堅強,才能在生活中走出希望。”
父親王鳳剛説,女兒在老家出生時,由於意外而落下了小腦偏癱的殘疾,失去行走能力、雙手變形,説話也非常吃力。“我們賣了家中所有值錢的東西,背著女兒四處求醫。”
家人所期盼的是她能成為一個普通的女孩子。9歲那年,父母堅持將她送進普通學校。當時的校長顧慮:上廁所怎麼解決?會不會影響別的孩子?發生意外又該怎麼辦?在保證全由家長負責並寫下了承諾書後,王憶終於邁進了學校的大門。多年以後她才感受到,這個選擇慢慢改變了整個家庭。
之後幾年,每天上下午兩節課後,母親呂開萍都要到學校抱著女兒上廁所。一個風雨交加的夏日,呂開萍推著身穿雨衣、坐在輪椅上的王憶,艱難前行,忽然一陣狂風把母女倆刮倒,泥水、淚水和雨水混合交織,頑強的母親扶起輪椅、抱起女兒……這樣的生活,一直堅持到王憶初中畢業。
雖然艱難,但幸運也似乎在悄悄眷顧著這位少女。王憶對文學的愛好和天賦逐漸顯現,作文時常成為班級範文,在全市作文比賽中獲獎……那些略顯稚嫩卻飽含深情的文字中,包含著對父母的感恩、對生活的領悟,更多的是在憑江臨風時、紫藤樹架下留心生活的小美好。
初中畢業後,父母又請人為她系統地輔導了文史哲課程。在家閱讀學習的10年時間裏,她手寫了5本日記,敲爛了3個電腦鍵盤,還自學了高中及大學課程,慢慢走上了文學創作的道路。
“最好的關愛,就是不另眼相待”
有沒有想過未來是什麼樣子?王憶回答得很懇切:在婚姻上,不會為了保障生活而草率結婚;在事業上,希望以後能夠完全依靠文學創作自食其力。
她對理想的堅持和始終把自己當成普通人的信念,與從小作為融合教育的受益者分不開。“讓殘障孩子與正常孩子一起上學、成長,不僅可以幫助他們更好地融入社會,也能激發出普通孩子人性中善良的一面。”王鳳剛説。
在王鳳剛看來,王憶的成長道路也是“融合教育”理念不斷普及的結果,從最初學校的不放心、學生家長的不理解,到一路走來的逐步接受,反映出社會對該群體的理解與支援。最令人動容的是,為了照顧王憶的出行,在南京讀初中的三年裏,教室一直都設在一層,老師們並沒有因為數理化學習吃力而有“勸退”她的想法,同學們也都輪流幫助她。
“面對殘障人士,最好的關愛,就是不另眼相待。”王憶介紹,為了融入社會,她曾經開過網店、投簡歷找過工作,第一次拿到工資時還興奮地請全家人吃了一頓大餐;2014年起,她在一家網站擔任“文藝自強”版版主,接受殘障人士來稿。目前,她除了寫作之外,還在運營微信公眾號,忙碌而充實。
作為江蘇省智力殘疾人及親友協會副主席,王鳳剛在省內發放了3000多份問卷,寫出了2萬多字的調研報告,建議從教育、醫療、就業等方面為智力障礙人士建立終身保障機制。“我國有8500萬殘障人士,希望陽光普照在每一個殘障人士的心上。”他説。(來源:人民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