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各地風采

打工10年,創業10年 從打工妹到全國女性創業之星

發佈時間: 2019-08-15 15:23:24 | 來源: 工人日報 | 作者:  | 責任編輯: 吳一凡
分享到:0

見到楊秀貴之前,先穿過田壩村的“茶海之心”,連成片的茶園很是壯觀,還會偶遇採茶者。

image.png

楊秀貴在茶葉加工車間制茶

田壩村位於貴州遵義市鳳岡縣永安鎮,是富鋅富硒的有機茶之鄉,獨特的地理位置和氣候讓這裡的茶葉獨具特色。楊秀貴在當地有些名頭,她創辦的茶業公司就在鎮上,還曾榮獲全國助殘先進個人、全國女性創業之星等稱號。

面對圍在身旁的記者,瘦小的楊秀貴有些拘謹,左手一直放在隨身的小挎包下。左手不能自由曲伸有些殘疾,這是3歲時的一場意外導致左腿和左手嚴重燒傷。

初中畢業後,為減輕家庭負擔,她選擇了回家務農。21歲那年,楊秀貴與同村的張成友結為夫妻,丈夫也身帶殘疾,理不起家務,挑不起家裏的重擔。1997年底,她將一雙兒女託付給父母,帶著丈夫遠赴浙江溫州打工。

“打工10年,創業10年,曾經苦不堪言、歷經滄桑,如今是個幸福的人。”楊秀貴這樣總結自己過去20年。

在外漂泊的日子,楊秀貴記憶深刻,個中辛酸,唯有她自己清楚。在最艱難的那些日子裏,她撿垃圾、當保姆、做包裝廠工人……只要能掙錢的她都幹過。後來,一位好心的印刷廠老闆讓她到自己的廠裏工作。“好不容易得到一個工作就像得到一個寶,上班後全心全意做事。在外面打工的10年裏,我學到了很多東西。”

打工前,她也想過種茶,可是沒有錢、沒有地。2006年,鳳岡富鋅富硒茶獲得了國家地理標誌産品保護。自此,“鳳岡鋅硒茶”迎來了發展良機。有個茶園的夢想從未消去,2007年底,有些動心的她回到了老家。

辦茶葉加工廠,每月需要給請來的制茶師開幾千元工資。於是,楊秀貴決定先從學習茶葉加工技術開始,外出取經學藝。殺青、揉捻、定型、脫毫、提香……每一個步驟,她都十分認真地學。幾個月學習下來,瘦了近10斤。但她掌握了多款制茶本領,成為田壩第一個女制茶師。這時的楊秀貴決定,自己辦廠。

辦廠,談何容易?對於殘疾人的她來説,更是難上加難。“打工的存款加上東拼西借湊了3萬元錢,把自家小平房改成茶葉加工小作坊,購買一些基本的機器設備。”就這樣,楊秀貴的加工廠有了最初的模樣。

起步階段沒有流動資金,沒有市場,如何發展?楊秀貴選擇與兩家資質齊全的茶葉企業合作,幫著做茶葉代加工。“2010年,我曾帶著自己的茶葉到北京的馬連道推銷。茶商們並不買賬,他們重利潤,哪的茶葉利潤空間大就採購哪的。”楊秀貴説,這次推銷的經歷告訴自己,一定要把茶葉做成品牌,打出名號。

image.png

楊秀貴在清點茶包

2011年,她賺取了人生的第一桶金,加工幹茶1.5萬多公斤,創收20多萬元。如此一來,茶園面積擴大到200多畝,“秀姑”茶在市場上也漸漸有了名氣。

2012年,國家出臺一系列微型企業扶持政策,這讓楊秀貴再次看到機遇。她找準自己在茶葉加工領域中的創業優勢,創辦了茶葉加工廠。經過努力,當年即加工幹茶葉4萬多公斤,産品很快銷售一空。在當地政府部門、婦聯組織等幫助下,2014年,她的茶業公司正式註冊,加工廠變身公司。

“每減少使用1台全自動包裝機,就能增加5名殘疾人就業崗位。”“舞臺——是送給殘疾人朋友的最佳福利。”在楊秀貴公司的愛心車間,墻上的標語特別醒目。

如今,楊秀貴的公司擁有4個標準化茶葉加工廠,解決了40人就業問題,其中18人是殘疾人。公司還成立了專業合作社,採取“公司+合作社+農戶”的模式,發展生態茶園3600余畝,輻射帶動茶農1200多戶。去年,公司生産加工茶葉10萬公斤,産值達2200萬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