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介紹張海迪:第九、十屆全國政協委員,第十一、十二、十三屆全國政協常委。中共十八大、十九大代表。中國作家協會全委會委員,哲學碩士。中國殘疾人聯合會第七屆主席團主席,第24屆冬奧會工作領導小組成員,北京2022年冬奧會和冬殘奧會組委會黨組副書記、執行主席,中國殘奧委員會主席,康複國際主席。
即使是顆流星,也要把光留給人間。1981年,很多人通過廣播聽到了張海迪的名字,還有她15歲就當醫生,熱心為農村老百姓治病的故事。當獲得很多榮譽、風光無限的時候,張海迪卻選擇淡出人們視野,開始艱苦地寫作,她清醒而沉靜,出版了200多萬字的作品,長篇小説《絕頂》《天長地久》,散文集《生命的追問》《不沉的船》等。這些作品凝聚著她對生命和殘疾的思考。
11年前,她當選中國殘聯主席,離開山東省作家協會,來到中國殘聯工作。一年又一年過去了,今天的張海迪鬢邊已有了白髮,可是她保留著年輕時的一腔熱情。
2015年在馬來西亞吉隆坡,張海迪以中國殘奧委會主席的身份,用英文做的申辦北京2022年冬奧會和冬殘奧會的那番陳述,再次刷新了人們對她的印象:乾淨明麗的湖藍色西裝襯得雙眼動人、笑容閃閃,一貫浪漫的卷髮則為底色的剛強打上了一束濃淡相宜的柔光,自信而舒緩。
在過去的11年裏,張海迪去很多地方調研,無論到哪,她都會雙手緊緊握住殘疾兄弟姐妹的手,傳遞著安慰與鼓勵;無論什麼時候,她總是微笑,散發著平和與快樂。這樣的張海迪,甚至給了我們一種她並不痛苦的錯覺,其實,她已經承受了59年的殘疾痛苦。
幸福都是奮鬥出來的,張海迪始終忠於內心對人生理想的追求。她是中國殘疾人事業的服務者、引領者,她要帶著8500多萬殘疾兄弟姐妹一道追求全面小康的幸福生活!
“殘疾人工作者要做高尚的、擎著火把為殘疾人照亮生活道路的人”
2018年是改革開放40週年,中國殘聯成立30週年,以中國殘聯第七次全國代表大會為標誌,殘疾人事業站在了一個新的起點上,新一屆主席團也踏上了新的征程。未來的五年,中國殘聯既要推進完成“十三五”時期貧困殘疾人精準脫貧和實現全面小康的繁重任務,又要推動制定實施殘疾人事業“十四五”規劃,為殘疾人過上更好的生活奠定基礎。
■我們的工作不要像夏天的疾風暴雨,擦著地皮匆匆掠過,而要像秋雨綿綿,浸潤大地。
記者:從1988年您成為中國殘聯主席團委員已經過去30年了,您全程參與、見證了中國殘疾人事業從小到大的發展進程。有何感想?
張海迪:這30年,中國殘疾人事業取得了很大的成就,殘疾人的生活有了很大的改善。新來殘聯的同志可能體會不到這種變化,但在這裡工作10年、20年、30年的同志一定能體會到殘疾人事業的蓬勃發展。我還記得30多年前來開會時一些殘疾人代表沒有像樣的輪椅,他們有的坐著簡陋的輪椅,還有的挪著兩個小板凳,從這個小板凳挪到那個小板凳上前行。每當想起他們,我都覺得非常心疼,多麼遙遠的路,多麼艱難的生活。我懂得殘疾人有多麼不容易。
那時很多來參會的殘疾人代表只有小學學歷,有初中學歷就很了不起了,高中學歷就更少了,而現在殘疾人代表的文化程度有的是大學,還有碩士、博士。
30年多前,殘疾人還存在被歧視、被邊緣化的現象。比如,殘疾人就業很困難,包括我個人去找工作時,總會聽到這樣的話:健全人都不好找工作,殘疾人還想找工作啊?而今天,“理解、尊重、關心、幫助”殘疾人的良好風尚在全社會逐步形成,“平等、參與、共用”的崇高目標正在實現。
記者:中國殘疾人事業離不開殘疾人工作者的付出,您説過,他們應該是殘疾兄弟姐妹的知心人和熱心人。
張海迪:是的。我曾經説過,沒有殘疾人哪有各級殘疾人聯合會。當我們看到殘疾人聯合會這塊牌子的時候,要想一想“殘疾人”這三個字凝聚著多少殘疾人的期盼、多少殘疾人家庭的希望。殘疾人工作者要做高尚的、擎著火把為殘疾人照亮生活道路的人。
殘疾人工作者首先要有同情心,更要有一顆火熱的心。我們要體會千家萬戶的痛苦,把殘疾人的痛苦裝到心裏,知道痛苦和無助是什麼,知道殘疾人需要什麼樣的幫助,這樣才能把工作做得好上加好。殘疾人工作者要為殘疾人多做實事、做好事。殘疾人工作不是面上的工作,不是組織幾個轟轟烈烈的活動就完了,而是要做好一系列工作,持續為殘疾人事業奔走呼籲。我們的工作不要像夏天的疾風暴雨,擦著地皮匆匆掠過,而要像秋雨綿綿,浸潤大地。
記者:在過去的一年裏,殘疾人事業又有了很大的進步,您能簡要回顧一下嗎?
張海迪:2018年,我們按照習近平總書記關於“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殘疾人一個也不能少”的要求,把殘疾人脫貧攻堅放在最重要的位置。為此,中國殘聯、教育部、民政部等5部委聯合製定了《著力解決因殘致貧家庭突出困難的實施方案》,還有《助盲脫貧行動實施方案》,落實脫貧攻堅各項措施,貧困殘疾人由281萬減少到169萬。
為貫徹黨的十九大關於“發展殘疾人事業,加強殘疾康復服務”的重要部署,國務院下發《關於建立殘疾兒童康復救助制度的意見》,自2018年10月1日起實施,實現了0-6歲殘疾兒童康複製度化保障。中國殘聯、國家衛生健康委等共同開展殘疾人精準康復服務行動,極大改善了殘疾人康復狀況。
我們幫助殘疾人改善物質生活,也不斷豐富殘疾人的精神文化生活。去年,國家頒布了《國家通用手語常用詞表》和《國家通用盲文方案》,從此,盲文有了“規範字”,手語有了“普通話”,為聽障者和視障者與社會融合又打開了一扇大門。
記者:2019年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週年。今年,殘疾人工作者又將擔負起哪些重任?
張海迪:我們要幫助更多殘疾人擺脫貧困,實現可持續的幸福生活;要幫助重度殘疾人得到更好的托養照料,解除家庭的後顧之憂。
我們要努力推動康復大學早日建成,培養優秀人才,讓殘疾人得到最有效的康復;我們要創造更多機會,讓殘疾孩子接受融合教育;我們要進一步推動無障礙環境建設,讓更多殘疾人就業,融入社會,共用美好生活。
我們要繼續呼籲全社會尊重理解、關心幫助殘疾人,讓溫暖的春風吹遍每一個角落。我希望殘疾人工作者始終與殘疾人心貼心,千方百計為殘疾人解決困難,在同奔小康的路上,決不讓一個殘疾人掉隊。
“殘聯組織要橫向到邊、縱向到底,要織一個網,讓殘疾人在哪都能找到他們可以信賴的人”
2018年8月,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中國殘疾人聯合會改革方案》,核心是按照中央關於全面深化改革的總體部署和《關於加強和改進黨的群團工作的意見》要求,推進殘聯組織改革和服務創新,進一步“強三性、去四化”。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殘聯繫統的首要任務是學習落實好黨中央關於群團改革的要求和殘聯改革方案,履行好“代表、服務、管理”職能。
■殘聯一定要有活力,不能死氣沉沉,活力要靠我們工作的熱情和激情,要以赤子之心去關心殘疾人。
記者:人民團體是黨和國家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肩負著代表群眾、服務群眾的使命。殘聯與其他人民團體有什麼相同和不同的地方?
張海迪:相同的是我們都是做群眾工作的,都要到群眾中去。不同的是,殘聯凝聚著千千萬萬殘疾人,更了解和理解他們的痛苦,這個組織是為了解除8500多萬殘疾人的痛苦而存在的。
記者:2015年中央召開了黨的群團工作會議,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新形勢下群團組織建設必須保持和增強政治性、先進性、群眾性,去除機關化、行政化、貴族化、娛樂化。對此,中國殘聯如何貫徹和落實?
張海迪:黨的領導是殘疾人事業發展和殘聯改革建設的根本保障。習近平總書記對殘疾人始終滿懷深情,對殘疾人事業作出了一系列重要論述,對怎樣認識殘疾人、怎樣發展殘疾人事業、怎樣做好殘疾人工作、怎樣發揮好殘聯組織的作用提出要求,明確了新時代殘疾人事業的指導思想、奮鬥目標。
我們要認真貫徹落實中央黨的群團工作會議精神和習近平總書記對殘疾人事業的重要論述精神,把黨和政府的溫暖送到殘疾人身邊,我們的奮鬥目標是讓千千萬萬的殘疾人都能過上幸福的生活。我們要立足群團職能定位,不斷增強為殘疾人服務的能力。殘疾人工作者要始終與殘疾人心連心,要深入基層、深入殘疾人家庭,進萬家門、解萬家難,做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模範。
記者:2018年初,黨的十九屆三中全會在部署深化黨和國家機構改革時,強調要增強群團組織特別是基層的活力、吸引力和影響力。對此,您怎麼看?
張海迪:殘聯一定要有活力,不能死氣沉沉,活力要靠我們工作的熱情和激情,要以赤子之心去關心殘疾人。殘聯要有吸引力,要克服官僚主義作風,決不能高高在上。這幾年,有同志下去調研之前問我,海迪主席你有什麼要求嗎?我説,有,你們見到殘疾人,一定要緊緊握住他們的手,把殘聯的問候帶給他們,你們要去看看重度殘疾人,給他們安慰和鼓勵。如果殘疾人感到溫暖,我們這個組織就會有吸引力、凝聚力,大家就會把我們當親人。你要是對群眾不親,群眾對你不親,那殘聯還有什麼凝聚力、吸引力呢?
記者:殘疾人工作者要密切與殘疾人的血肉聯繫。請問,您如何看待殘聯的作風建設?
張海迪:殘聯的同志們要與殘疾人心貼心。我們要經常問問自己,身邊的殘疾人朋友是多了還是少了,同他們的感情是近了還是遠了?我要強調的是,殘疾人工作者要始終把殘疾人當做自己的親人,不要滋生官僚主義,而是要為這項事業傾注心血,做人民的好公僕。我們都要永遠做一個讓人民放心的人。
記者:目前殘聯基層組織建設還存在一些薄弱環節,請問,殘聯準備如何解決這些問題?
張海迪:我們要毫不放鬆地抓基層組織建設,穩步提高殘疾人專職委員的待遇。要探索在殘疾人比較集中的新經濟組織、社會組織建立殘疾人組織,實現聯繫服務殘疾人群眾全覆蓋,還要加強殘聯幹部、殘疾人組織工作人員的培訓。大家工作光有熱情還不夠,還要有方法,提高為殘疾人服務的水準和能力。還要把工作延伸到殘疾人最需要的地方去。殘聯組織要橫向到邊、縱向到底,要織一個網,讓殘疾人在哪都能找到他們可以信賴的人。
“政協委員不僅要積極建言資政,更要推動創造一切條件幫助所聯繫的群眾”
從1998年至今,張海迪已擔任5屆全國政協委員。她深知政協委員是一份沉甸甸的責任,因為她背後有幾千萬殘疾人的期盼。21年來,她圍繞無障礙環境建設、殘疾人駕駛汽車、建立貧困殘疾人和重度殘疾人的護理補貼、重度殘疾人托養、大數據建設等持續調研、建言。
■第一次寫提案的時候我也不知道該怎麼寫,當時就憑著自己的所見所聞一遍遍地寫,有時候一寫就寫到天亮。我想,帶著感情寫、帶著真實的感受寫,才能寫出好提案。
記者:您成為全國政協委員後,提交的第一件提案是關於哪方面的?
張海迪:我的第一件提案是關於無障礙建設的。1998年3月我來北京開會,上下火車都有臺階,開會駐地衛生間的門很窄,輪椅進不去。作為一個殘疾人,我深切地感受到殘疾人參與社會生活的困難,只有建設好無障礙環境,殘疾人才能走進廣闊的生活天地。
我的第一件提案是《關於在機場、車站、碼頭建設無障礙設施》。我還在政協大會上作了《關心無障礙設施建設加強無障礙設施管理》的大會發言。轉眼20多年過去了,今天各地的無障礙環境建設取得了長足的進步,機場、車站等都有無障礙設施,還有3400余輛動車組設置了殘疾人專座。
其實,第一次寫提案的時候我也不知道該怎麼寫,當時就憑著自己的所見所聞一遍遍地寫,有時候一寫就寫到天亮。我想,帶著感情寫、帶著真實的感受寫,才能寫出好提案。
記者:您關於殘疾人駕駛汽車的一系列提案,一提就是10年。是何機緣讓您關注這一問題?
張海迪:1988年我出訪日本。我訪問殘疾人工場的時候,工場長開車帶我參觀,上車後他説,他和我一樣,也是脊髓損傷者。我這才發現,他也是殘疾人。我那時就想,身體的部分殘疾並不意味著失去全部的能力。要發掘潛力,殘疾的生命也能創造新的生活。我們要讓殘疾人實現美好的夢想。
後來,我在1999年提交了《關於殘疾人駕駛機動車輛的提案》;2000年又提交了《關於殘疾人駕駛汽車的提案》;2001年,我再一次提交了《關於允許有能力的殘疾人駕駛汽車的提案》,提案得到公安部等部門的回應。2003年,公安部首先出臺了允許左下肢殘疾人駕車的便民措施。隨著我國相關技術和條件的成熟,經過反覆論證,2009年底,公安部發佈了《關於修改〈機動車駕駛證申領和使用規定〉的決定》,進一步放寬了申請駕駛證的身體條件,在配備了輔助設施確保安全的前提下,允許右下肢和雙下肢殘疾、手指有殘缺、聽力有障礙等三類人員申領駕駛證。新規定於2010年4月1日起正式施行。2016年,公安部、中國殘聯等部門又下發了《關於切實做好單眼視力障礙人士和上肢殘疾人駕駛汽車相關工作的通知》,允許單眼視障和一隻手掌缺失的人員申領駕駛證。目前,全國已經有16萬多殘疾人領取了機動車駕駛證。
記者:您多次呼籲建設康復大學,進展如何?
張海迪:有一次我在湖南湘雅醫院調研,看見上百個孩子在等待接受康復治療。後來每當想到那些腦癱孩子渴望的眼神,想到他們親人急切的心情,總是內心不安。近幾年來,雖然各地都建設了康復中心或機構,但是康復人才普遍很缺乏,康復條件也不夠先進。
康復是一項科技含量很高、涉及多學科的複雜工程。因此,我認為,國家應該建設一所康復大學。
我多次在政協會議上提出“建設康復大學,加快康復人才培養”的建議。2016年,“建設康復大學”寫入國家“十三五”規劃綱要。目前,中國殘聯正在會同有關部門積極推進康復大學的建設。
記者:您未來履職將重點關注哪方面?
張海迪:今後還要更深入地從社會環境建設與人的關係的角度審視思考殘疾人問題,繼續為殘疾人事業發展建言獻策。政協委員不僅要積極建言資政,更要推動創造一切條件幫助所聯繫的群眾。
“前方就要到達小康站,那裏是更美麗的樹樹春花的好光景”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確定了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的目標。特別強調“增進民生福祉是發展的根本目的”“深入開展脫貧攻堅,保證全體人民在共建共用發展中有更多獲得感,不斷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發展殘疾人事業,加強殘疾康復服務”“籌辦好北京2022年冬奧會和冬殘奧會”。這些重要思想和論斷為新時代中國殘疾人事業的發展提供了行動指南和根本遵循。
■我們要引導社會組織開展助殘活動。希望青年志願者助殘更好地發揮作用,凝聚起可持續的力量,關愛幫助殘疾人,一代接一代地做。
記者:對於動員各方力量參與殘疾人事業,您有什麼看法?
張海迪:我們要動員更多的社會力量來參與殘疾人事業。保障救助不是臨時看望,今天的殘疾人工作已經跟以前有所不同了。那時候過節,大家就會帶上米麵去看望殘疾人,問他們“有什麼困難嗎”,説幾句“祝你新年快樂,闔家幸福”,就走了。第二年再去,又是相同的話。雖然殘疾人也感受到了溫暖,但是殘疾人需要的是可持續的服務和支援。
據民政部統計,2018年,我國社會組織總數超過80萬個,社會力量是巨大的資源,我們要引導社會組織開展助殘活動。希望青年志願者助殘更好地發揮作用,凝聚起可持續的力量,關愛幫助殘疾人,一代接一代地做。
記者:面對新時代新任務新要求,殘聯在加快殘疾人小康進程方面有哪些舉措?
張海迪:加快農村貧困殘疾人精準脫貧,解決好“因殘致貧”問題,是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殘疾人一個也不能少”的基礎和前提。農村建檔立卡貧困殘疾人,已經成為脫貧攻堅戰的重點和難點。各級殘聯要配合黨委、政府和有關部門分類施策、精準幫扶、突出重點、兜住底線,確保農村貧困殘疾人如期脫貧。
促進殘疾人就業增收是加快殘疾人小康進程的一個重要途徑。殘聯要推動相關部門進一步完善殘疾人就業扶持和就業促進政策措施,加強和改進殘疾人就業服務,努力為殘疾人就業創造條件,過上更好的生活。
記者:殘聯在促進網際網路、大數據與殘疾人服務的融合方面有哪些舉措?
張海迪:現在,中國殘聯已經採集3300多萬持證殘疾人的需求資訊,通過動態更新,全面真實掌握殘疾人基本服務狀況和需求,以需求為導向加強和改進殘疾人服務。每一個數據都要真實反映殘疾人的需求,每錄入一個數據,就有一個殘疾人多一分希望。我們得到的數據越準確,殘疾人得到的幫助就越多。我們要通過大數據的分析應用,提高殘疾人服務的水準和品質,推動殘疾人事業科學發展。
記者:展望未來,您有什麼想對殘疾人兄弟姐妹説的嗎?
張海迪:新時代開啟殘疾人事業新征程。相信在新時代殘疾人工作一定充滿新的希望,期待我們共同努力,讓更多的殘疾人特別是殘疾孩子得到更好的康復,為融入社會創造條件。殘疾人兄弟姐妹要更加充滿信心,相信科學技術的發展將為殘疾人創造生活的奇跡,我們會有更好的輔助器具,幫助殘疾人去行走,去奔跑,實現更多的願望。
2020年全國人民要實現全面小康,我們要盡最大的努力,為殘疾人邁向小康鋪好每一塊磚,開好每一條路,架好每一座橋。在駛向美好未來的列車上,決不讓一個殘疾人掉隊。我想對殘疾人兄弟姐妹們説,前方就要到達小康站,那裏是更美麗的樹樹春花的好光景……
來源:人民政協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