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各地風采

分離十一年,跨省人臉識別技術助力聽障老人與親人團聚

發佈時間: 2018-12-14 13:26:07 | 來源: 中山日報 | 作者:  | 責任編輯: 吳一凡
分享到:0

12月9日,在中山市救助站的幫助下,通過跨省人臉識別技術,廣州的張女士找回了已經失散11年多的聽障父親。

事情追溯到2018年9月5日,《中山日報》曾登出一則尋親啟事:9月3日,一位年約65歲的老人在沙溪鎮大石兜村被發現,經沙溪鎮社會事務局轉送到市救助站。據救助站工作人員透露,老人被發現的時候,腿部痛風,無法正常行走,由工作人員送往博愛醫院治療,康復後再被送往救助站。可由於該老人是聽障人士,無法提供個人具體資訊,於是救助站工作人員便將受助人資訊整理後登報尋求線索。

“我們把老人的資訊發佈到全國尋親網,也採集了DNA進行比對,但是都沒有結果。”中山市救助管理站站長何錫華表示。事情的轉機出現在今年12月9日,中山市救助站通過跨省人臉識別技術,成功與老人的女兒張女士取得聯繫。得知父親的下落後,張女士立即從廣州趕到中山,與失散11年多的父親團聚。

張女士接受採訪時表示,父親是遼寧瀋陽人,今年63歲,2007年3月6日下午在廣州走失,當時身上沒有帶任何證件。因為是聾人,也沒有讀過書,所以沒辦法跟外界交流。這麼多年張女士沒有放棄找父親,一家人亦曾通過各種媒體進行尋親,但一直沒有音訊。“這麼多年了(能找到)是一個奇跡。”現場,這對失散了11年多的父女相擁而泣,場面感人。

中山市救助站工作人員何先生告訴記者,張伯是今年中山市第五位通過人臉識別技術找回親屬的案例。“只要在公安辦理過二代身份證,在身份系統中留有照片、指紋,就能通過公安的技術手段,識別出個人資訊,幫助流浪人員找到家屬。”在此之前,救助站主要的手段還是通過媒體宣傳,精準度較低,現在有了人臉識別技術,大大提高了識別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