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脫貧典型事跡

抱團在致富路上大顯身手——海南省新朗村殘疾人劉松應脫貧典型事跡

發佈時間: 2018-09-17 16:14:23 | 來源: 海南殘聯 | 作者: 海南殘聯 | 責任編輯: 吳一凡
分享到:0

“老劉,待會給我送30隻鵝來。”3月14日上午,在瓊中黎族苗族自治縣營根鎮新朗村委會的一片沼澤地裏,劉松應正彎腰給“引吭高歌”的千隻白鵝投食時,手機突然響起,讓他頓時喜上眉梢。

雖然患有腿疾,“鵝司令”劉松應卻憑著一股不服輸的倔勁總結出一套養鵝經驗。如今由他牽頭成立的“群富農民養殖合作社”年産值達100萬元,不僅成了遠近聞名的養殖基地,更帶動了包括10位殘疾人在內的183名貧困戶嘗到養殖白鵝的甜頭。

瓊中貧困殘疾戶不服輸養鵝脫貧 年産值100萬元

“半路出家”奏響鵝鳴聲

清掃、噴水、拌食、捉鵝……在養殖基地裏,35歲的劉松應動作嫺熟地打理著各項事務。若不細看很難發現,站在鵝群裏喂食的劉松應行動起來其實並不方便。

6歲時的一次意外,讓劉松應從此落下腿疾。受身體條件限制,他高職畢業後在海口做過水錶售後維修、美甲、足底按摩等各種行當,雖然每個月能存幾百塊錢,可劉松應卻總想著回鄉幹一番事業。

2009年,朋友送來3隻兔子給劉松應養著玩,卻沒想到母兔很快産了10多只兔仔,朋友出價千元到府收購,這讓他一下子意識到商機,由此踏上了自主養殖的創業路。“兔子繁殖能力很強,養殖規模一度達到600隻,每年凈賺兩三萬元。”劉松應回憶,由於兔子養殖市場趨於飽和,他于2013年轉型養殖白鵝。

養殖技巧的觸類旁通,讓劉松應很快摸索出養鵝的門道。“雛鵝一定要注意保溫,鵝舍每週起碼要清洗和消毒2次,管理得當的話86天就能出欄了。”提到自己的養鵝經,“半路出家”的劉松應説得頭頭是道。

隨著養殖知識和經驗積累,劉松應養殖起1000多只白鵝,存活率保持在86%左右,讓他年純盈利達3萬餘元,摸索出一條致富的新門路。

抱團養鵝致富路子寬

眼看自己的養鵝事業越做越大,劉松應的心事卻越來越多。“養鵝其實不難,可不知道鄉親們願不願意養。”由於缺少想法和養殖經驗,新朗村村民祖祖輩輩多以種植檳榔、橡膠為生,勞動力的緊缺更讓村裏大量農田拋荒,鄉親們的日子過得很是艱難。

2016年4月,劉松應注資35萬元成立了瓊中群富農民種養殖專業合作社,“群富”二字便寄託著他的殷殷期許。成立合作社後的第一件事,便是挨家挨戶邀請鄉親們入社,可讓劉松應沒想到的是,他卻接連遭遇閉門羹。“村民們沒有接觸過養鵝,哪敢把錢投進去?”

正當劉松應為此事發愁時,瓊中縣委縣政府出臺了一項貧困戶入社的扶持政策,讓他喜出望外,第一時間聯繫到營根鎮政府説明意圖。當年年底,在政府的牽頭下,44戶共183名建檔立卡貧困戶領到每人3000元的扶貧資金後,最終同意以此入股合作社,由“前兩年保底分紅,此後共擔風險”的模式組團發展白鵝養殖。

“這3000塊錢要是直接給我,我也不知道能幹啥,可如今卻年年能領到分紅,年年有盼頭。”34歲的王一舉患有偏癱,常年臥病在床,他和妻兒一家四口只能靠著父母的資助和殘疾補貼度日,他加入群富合作社後,不到1個月便領到了第一筆300元的保底分紅,讓他的妻子也萌生出養鵝的念頭。

扶貧資金成了“下蛋母鵝”,不僅給貧困戶帶來源源不斷的活錢,也讓群富合作社的規模越來越大。目前,合作社存欄量有5000隻鵝,年産值達100萬元。“合作社的優勢就是讓大家抱成團,通過規模養殖讓鄉親們共同致富。”劉松應説,今年6月他將組織開辦養殖培訓班,將養鵝技術毫無保留地傳給貧困戶們,帶動更多的人養鵝致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