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脫貧典型事跡

編出脫貧致富夢——四川省大灣村殘疾人王興碧脫貧典型事跡

發佈時間: 2018-09-17 16:14:40 | 來源: 四川殘聯 | 作者: 四川殘聯 | 責任編輯: 吳一凡
分享到:0

從曾經一無所有的貧困殘疾人,到如今事業有成,她付出了常人難以想像的辛苦與努力,她雖身體殘疾,腿腳不便,卻通過手工編織成功脫貧致富,走上人生絢麗綻放之路。

不等不靠主動投入脫貧隊伍

王興碧,43歲,家住北川羌族自治縣禹裏鎮大灣村,由於從小腿部殘疾,行動不便的她只能在家和同樣身有殘疾的老公幹一些簡單的農活。長期的辛苦埋首田間並沒有給王興碧好的回報,由於傳統農業的限制性致使他們連兩個小孩上學費用都難以承受。結婚多年,日子過得一年不如一年,王興碧一家生活異常艱難,2014年被列為全縣建檔立卡貧困戶。

“這樣下去可不行。”王興碧陷入了深思,“我的腿腳不便,但是我有靈活的雙手啊!”正在發愁的她突然聽到了北川縣殘聯推出的一系列精準脫貧的幫扶措施。原來,在北川縣殘聯的指導下,北川和諧旅遊開發有限公司有專門針對下肢缺陷的殘疾人朋友項目,培訓他們從事簡單手工製作加工,如編織、刺繡等工作。

聽到旅遊開發有限公司舉辦的技能培訓班在王興碧的家鄉禹裏鎮開辦時,王興碧興致勃勃參加了培訓。當她看到編織既不經受風吹雨打,又不太勞累,王興碧羨慕不已,暗暗下定決心自己要學好編織技能,用自己勤勞的雙手創造美好的生活。

堅持不懈用毅力學會過硬本領

培訓班上,王興碧雖然學得十分認真,但由於從小在農村長大,沒有手工基礎,沒有美術和藝術基礎,始終連最基本的手法都掌握不了,培訓班結束後王興碧還是未能掌握編織技巧。當了解到王興碧具體的情況後,培訓老師也希能幫助身體殘疾的她擺脫農村繁重的勞動,學好技術過上幸福美好的生活。於是就單獨為她進行了技術指導,並答應對她進行單獨的指導,還教會了她使用手機,通過視頻進行學習。

懷揣著夢想,王興碧又回到了生長的大山。老公也非常支援她的想法,帶上砍刀在山林裏為她砍了幾背筐練習用的棕葉,王興碧開始了她的草編學習之路。由於農村繁重的農活忙,王興碧根本就沒有空余時間練習,只得在晚上做完農活後,坐在床上拿著棕葉慢慢的琢磨。不懂的地方,她還通過手機請老師進行視頻指導。

為了讓王興碧儘快掌握技術,北川縣殘聯決定讓她跟隨公司老師參加在其他鄉鎮舉辦的培訓。沒想到,通過跟隨幾個培訓班後,王興碧不僅自己技術更熟練,還掌握了一些培訓的技巧和知識,公司決定讓王興碧成為正式的培訓人員。

就這樣,王興碧的編織事業開始了,起早貪黑,忙忙碌碌,手指磨破了流血了也咬緊牙關堅持著。功夫不負有心人,在王興碧的不懈努力下她徹底完成了從學徒到師傅的角色轉換。現在王興碧做草編每月至少有2500多元的收入,短短一年王興碧就成功脫貧。她還先後參加了國際非遺節、中國國際旅遊商品博覽會,綿陽科技城博覽會以及非遺進景區等活動,同時參加了四川省第二屆殘疾人藝術展,綿陽市殘疾人藝術大賽,她創作的作品獲得了兩項優秀獎。和團隊一起獲得了“第四屆科技城博覽會突出貢獻獎”。同時參與公司新産品的開發,一起申報作品版權專利100多項。

反哺致富帶動全村脫貧

雖然自己掌握了技術,離開了農村,但王興碧時刻還惦記著家鄉的父老鄉親和姊妹,希望他們也加入學習。當她把這個想法告訴公司時,公司立即決定在她的家鄉開設培訓班,教父老鄉親學習草編技術。通過兩個多月的學習,當地留守在家的婦女和殘疾人在王興碧的帶動下,都掌握了草編的基本方法。

在王興碧的帶動下,北川的婦女同胞和殘疾人朋友已經又有5位走出了大山,和她一樣居住在北川新縣城從事草編的加工,其他的姐妹們也在家裏慢慢地減少了農活,利用空閒時間加工草編産品,每月由公司統一回收售賣,當她們提著一口袋草編産品,掙取的收入比她們背10背簍糧食到山下換取的收入還高時,都感十分謝王興碧改變了她們的生活。

學有所成的王興碧並沒有停止前進的腳步,隨著市場需求的變換,編織工藝品也不斷推陳出新,王興碧邊學習邊創新,努力創作各種花樣的編織工藝品,滿足不同人群的需求。通過不斷的努力,王興碧現在已經成了公司的技術骨幹,經常作為老師到各地去講學。

2017年,北川縣殘聯為了鼓勵王興碧擴大規模經營,帶動更多的殘疾人脫貧致富,北川縣殘聯為和諧旅遊開發有限公司申報了“殘疾人扶貧基地”項目,獲得了3萬元的資金支援,為北川貧困殘疾人提供就業平臺、技術培訓、市場資訊服務,形成了從産品研發到生産、加工、銷售一站式服務,有效帶動殘疾人朋友靈活居家就業或自主創業,助推脫貧致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