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脫貧典型事跡

身殘志堅,脫貧致富路上不忘鄉鄰——雲南省鶴慶縣殘疾人董錦勝脫貧典型事跡

發佈時間: 2018-09-17 16:15:15 | 來源: 雲南殘聯 | 作者: 雲南殘聯 | 責任編輯: 吳一凡
分享到:0

董錦勝,一個深處農村的身殘志堅貧困殘疾人,他通過自己的辛勤付出和努力,用自己的行動來踐行“四自”精神,為許多貧困殘疾人樹立了榜樣,也成為脫貧致富路上的一面旗幟。

擺脫貧困的路上有淚有笑,靠辛勤的雙手打造自己的新天地。董錦勝1974年6月出生,和其他小夥伴一樣,有著快樂的童年,可老天無情,1983年7月因骨髓炎未能及時治療,留下雙腿行動不便的後遺症,從此落下殘疾。因家庭貧困,小學畢業就和大哥學習了2年的裁縫,後因腿腳確實不能勝任這項活計只好另尋他路。發現竹製品行業能掙些錢,於是自己在家自學編制竹製品,賣出後只有微薄的收入,貼補家用都成問題。後又東拼西借買了臺修鞋機,因行動不便只能在東坡村為村民修鞋補鞋,一幹就是三年,還清了借來的錢,自己還有了一點積蓄。

1998年12月,與楊金蓮結婚,妻子是一名聾啞人,就這樣兩個同病相憐的人走到了一起。董錦勝本來與大哥一起生活,後因結婚就單獨立戶,分到僅僅一間土坯房。董錦勝自此暗下決心要靠自己的雙手改變貧困面貌。沒有錢請人幫忙播種、收割,就和妻子兩人從早忙到天黑,傷痛時咬咬牙,從不向生活低頭,堅信辛勤的雙手會給他一個嶄新的生活。在上級殘聯的幫助下,加上自己的積蓄建了一幢新房,生活環境得到了很大改善,日子漸漸好起來,臉上揚著自信的笑容,對將來美好的生活充滿了憧憬與希望。

董錦勝能脫貧主要是因為有自力更生、不等不靠的脫貧意識。董錦勝早年修過鞋、賣過百貨,對生活艱辛有自己的理解。夫妻兩人都是殘疾人,自2013年底被納入貧困戶,在政府的扶貧政策支援下,主動作為,考了駕駛證開上農用車,每月運輸收入2000元。妻子在家辛勤勞作,自己在外拉貨掙錢。2014至2016年利用專項扶貧資金,又新添能繁母豬5頭,現小仔豬下了18頭。結合鄉村旅遊在本村的發展,董錦勝又看到了新的商機,他認為城裏人來村裏重點是要吃綠色食品。於是自己在房子周邊的林地裏養了220隻本地土雞,到年底準備發展到1000隻,直接和本村的三家民宿客棧簽定土雞供應合同;妻子在自家菜地種上綠色蔬菜,主要也是提供給客棧,僅靠這兩項每月純收入能到1000元,生活更有新盼頭。東坡村有些村民看到鄉村旅遊的市場後,也陸續改建自家小院為民宿客棧,隨著鄉村旅遊市場的開發,給董錦勝這樣為民宿客棧提供土雞、蔬菜的農戶提供更大市場,他繼續大力發展種養殖業,實現了脫貧致富。


董錦勝2016年底光榮脫貧,過上了村裏人都羨慕的生活。但是,他不忘黨的恩情,不忘自身的黨員身份,在村裏只要哪家有困難他都能主動靠上去,力所能及地解決鄉鄰的實際困難。楊瑞春家有兩個大學生,整個家真是困難重重,董錦勝得知後二話不説每年從收入中拿出3000元作為她們的生活費,減輕了楊瑞春家的生活負擔,增強他們繼續脫貧致富的信心。村裏趙家兩兄弟,趙坤榮是慢性腎炎、趙坤福是股骨頭壞死,對於本來貧困的他們,真是雪上加霜。董錦勝召集趙坤福的同學為其進行了義務捐款12000元,並主動與駐村扶貧工作隊反映,州衛生計委免費幫趙坤福做了股骨頭轉換手術,幫助其節約64000元,重新點燃了他們奔向幸福生活的希望。作為一名黨員,他文化水準不高,但思想境界很高,他常説如果黨員都不關心有困難的群眾,他也有愧共産黨員這個光榮的稱號……

作為一名共産黨員,他自己首先提出要感黨恩,不給黨拖後腿,繼續發揮自力更生、不等不靠的良好精神,做好表率帶頭作用。董錦勝常説:“沒有共産黨就沒有現在的幸福生活。父母自小就放棄了我,因為身體殘疾,家庭困難,自己無形中又給家裏增加了負擔。父母與兄長們從未想過我會成家立業,分家時只是給了我一個能住的地方,後來黨和政府關心我,領上了低保、評上了建檔立卡戶,好的政策、扶貧資金都是手把手送到我的手上。我提出的意見建議,村總支立馬就有答覆。家裏蓋新圈舍,總支書記帶著村上的黨員來幫忙,家裏農忙時節,總支一幫人安排鄉親來勞作。在原來是我敢都不敢想的事情,現在卻在我身上真實的發生著。”

在董錦勝這樣一戶多殘的家庭裏,在上級部門和扶貧工作隊幫助下,他和妻子不等不靠,通過自己的辛勤努力,在2016年實現了脫貧,2017年被中共雲南省委、雲南省人民政府評委光榮脫貧戶。他已成為東坡村激勵和鞭策貧困戶克服“等、靠、要、懶”思想,樹立自力更生、主動脫貧的一面鮮明旗幟,進一步激發貧困戶勤勞致富的榜樣,帶動東坡村限時打贏脫貧攻堅戰的貧困戶的排頭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