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松科,男,漢族,現年32歲,岷縣茶埠鎮樹扎村人,視力二級殘疾人,現任該村殘疾人專職委員。雖然上帝關了他的門,但他卻努力打開了一扇窗,給自己、給家人也給社會帶來了光明,讓周圍的人見證了一次次生命的奇跡。雖然他自幼雙目失明,但他努力克服常人難以想像的困難,學習並掌握了多種生活技能,在脫貧路上不等不靠不要,運用自己掌握的技能,回報父母、回報社會。2017年5月被岷縣縣委縣政府評為“全縣脫貧攻堅奉獻獎”獲得者。
他17歲開始學習嗩吶、二胡、笛子等樂器,由於他勤奮好學,特別能吃苦,不久就練就一身一身好手藝。他説:“我不想成為父母的包袱,也不想成為一名無所事事的人,我要通過自己的努力,不僅要養活自己,還要贍養父母,回報社會。”後來的事實證明他也是這麼做的。
在父母眼中,包松科是一個孝順的好孩子,因為他懂事,從小到大,從未向父母提過過分的要求;在鄉親們眼中,他是一個樂於助人的人,因為他近乎無私,只要向他尋求幫助,他定會儘自己所能;在朋友眼中,他是一個能創造奇跡的人,因為他會的技能實在太多了,而他卻沒有讀過書。
憑著一股子韌勁,他沒有向命運低頭。在他20歲左右的時候,嗩吶、二胡、笛子等樂器,他已經駕輕就熟,通過在十里八鄉喪事上的演奏,他賺到的酬勞,除了養活自己之外還可以補貼家用,因此他心裏舒坦多了。這樣的日子過了一兩年,他心裏又有了新的隱憂——隨著歲月的流逝,自己在成長的同時,父母同時也在慢慢變老。而喪事也不是天天有,所得的酬勞對於他貧困的家庭也只不過是杯水車薪。那段時間,他經常想一個問題:人活著是為了什麼、難道就是碌碌無為的過一生嗎?他在心裏答道:不,我要改變自己的命運,也必須要努力改變現狀,讓自己的生命價值得到體現。
正是有了他平時默默的付出,才不斷贏得了大家的讚譽和信任。2008年,在鄉政府的鼓勵和父老鄉親的幫助下,開始了創業之路。經過多年艱苦地耕耘,2012年經村黨支部書記包明娃推薦,村委會會議,聘任他擔任樹扎村一二社社長職務。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農機具使用越來越廣泛,但是農機具的維修問題一直困擾著村民,於是他通過收音機、碟片等自學農機具、摩托車、家電等維護與修理,方便群眾。只要是能修理的,他都要親自去嘗試,拆了又裝,裝了又拆,有時候忙得連飯都顧不上吃,覺都不會睡。就憑藉著這股廢寢忘食的毅力,他對修理行業越來越上手,在自家院子裏搭建了廠棚,購買了專業的修理工具。他十年如一日,每天都盡心盡力的為鄉親們修理著壞了的家電。而且對生活困難的家庭,只收取材料費,手工費一分不取。在災後重建和精準扶貧中,他認真解答來訪群眾的每一個問題,宣傳各項惠農政策,發放宣傳資料。在環境整治過程中,他帶領村民定期清理村內垃圾,宣傳不亂扔、亂倒垃圾,美麗鄉村從我做起。由政府採購統一發放的雙翁式衛生廁所剛開始沒人接受,他第一個著手修建,然後讓群眾參觀,越來越多的群眾也就接受了衛生廁所,都爭先修建。
2013年他正式開辦了家電、農機具修理店,終於有了一份真正屬於自己的事業。同時縣殘聯領導了解了他的詳細情況後,特聘任他為殘疾人專職委員職務。他詳細了解村內及周邊村子殘疾人情況,幫助未辦證的殘疾人辦理殘疾證,幫助生活有困難的殘疾人創業,解決吃飯問題。為更好地服務群眾、方便群眾,他自學盲人電腦,現在已經可以瀏覽網頁,搜尋資料,收發文件等。為了更深入地了解村民的生産生活狀況,他經常利用閒暇走門串戶,到村民們家中喝茶,拉拉家常,誰家的生活、生産碰上困難,誰家需要哪些幫助,他都把它記在心裏,以便能及時幫助他們解決困難。
自從他擔任了殘疾人專職委員之後,比以前更加忙碌了,也更熱心公益了。不管是殘疾人,還是周圍其他的人,只要有事找他,他一定儘自己的所能給予幫助,雖然其中很多是雞毛蒜皮的事。可是他卻説,群眾的事情無小事,很多在別人眼中不值得一提的事,在群眾心中卻是天大的事,就要盡心盡力解決群眾的困難。
看著他臉上堅毅的表情,聽著他説著自己的未來,心裏不禁升起一股股敬佩之情。“我從不認為自己雙目失明就可以回避責任,恰恰相反,自己的生命若對更多的生命擔負起責任,這樣的生命才是充實而美麗的。”包松科説。
包松科在自己脫貧致富之後,吃水不忘挖井人,他熱心帶領群眾致富,在奔向小康路上成為了領頭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