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最大易地生態移民集中安置區“尚學成風”

發佈時間:2023-09-06 10:41:45  |  來源:新華網  |  作者:   |  責任編輯:宗超

新華社銀川9月5日電 在寧夏吳忠市紅寺堡中學不久前舉行的開學典禮上,紅寺堡區紅川村的晁會花夫婦特地趕來送上一面錦旗,感謝學校為他們家培養了3個大學生。大紅絨面的錦旗上印著“遍栽桃李羌芳華,立德樹人譜新篇”幾個金色大字。

晁會花的3個孩子都畢業于紅寺堡中學,如今大女兒正讀研,二女兒讀本科,最小的兒子今年剛考上重慶一所大學,説起來她眼裏掩飾不住的驕傲和喜悅:“3個娃都能上大學,真的想都沒想過!”


紅寺堡中學開學典禮上,晁會花(前排右一)夫婦送來錦旗。(受訪者供圖)

17年前,晁會花一家還住在六盤山深處固原市彭陽縣一個小山溝裏,推開房門,眼前就是一座連一座的大山,天不亮,她的孩子就要出門,翻山越嶺走20多裏路去上學。

20世紀90年代,由國家支援的扶貧揚黃灌溉工程在寧夏中部乾旱帶實施,曾是一片戈壁荒原的紅寺堡,在黃河水滋養下變成全國最大的易地生態移民集中安置區,西海固8縣區共23萬移民陸續搬遷至此。

當年,聽了先前去了解情況的村民説,紅寺堡的地“平平的”,一心想讓孩子走出大山的晁會花一家便搬遷了。走進他們現在居住的新莊集鄉紅川村,房屋道路整齊劃一,到村小步行只需幾分鐘。他們在村裏開了一間小門市部,供養3個孩子一路從村、鄉到縣城完成了學業。


吳忠市紅寺堡區村莊面貌。新華社記者王鵬 攝

從“苦甲天下”的大山深處搬遷至幾百公里外的荒灘上重建家園,西海固人有種與命運相搏的“精氣神”,這也體現在對教育的重視上。

與紅寺堡區幾乎“同歲”的紅寺堡中學在當地小有名氣,晁會花的兒子王鵬飛對學校勤學的氛圍記憶尤其深刻:“學校實施全封閉管理,規定6點40分上早自習,6點就有學生在院子裏抱著書朗讀了。”

紅寺堡中學副校長石金海告訴記者,全校超過99%的學生都是農村孩子,教育是改變他們命運的重要途徑,“我們的目標是盡全力把他們送進大學,能多送一個是一個。”他説,近3年來,紅寺堡中學高考上線率平均每年上升10個百分點。

“年輕”的紅寺堡區開發建設剛滿25年,各項事業基礎都較為薄弱,但始終將教育擺在優先發展戰略地位。從2021年起,紅寺堡區將每年財政收入的28%投入到教育事業發展中,大力實施教育品質提升行動,並通過城鄉“捆綁式一體化”發展、“縣管校聘”改革等一系列措施,補齊鄉村教育短板。

“移民群眾底子薄,辦好教育是讓他們穩得住、能致富的重要措施,走出一個大學生就能改變一個家庭。”紅寺堡區教育體育局副局長王璐説,如今,“學在紅寺堡”的品牌效應已經初步顯現。

不僅如此,紅寺堡區還連續多年在多個村和社區舉辦“崇文重教 立德樹人”主題活動,用集體“升學禮”代替“升學宴”,為大學新生代表佩戴大紅花、贈送行李箱、發放助學金,為學生家長頒發新時代文明實踐積分獎勵卡,形成了濃厚的“尚學”氛圍。

紅寺堡鎮朝陽村馬安海的孩子今年也考上了大學,參加村上舉辦的表彰活動時他很激動。“政府這麼重視,從各方面幫扶,我很感動,這也是對娃娃的肯定和鼓勵。”馬安海驕傲地説,“現在我們村上不比誰家有車、有錢、有房,就比誰家出了大學生!”

新華社記者馬麗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