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經濟印象:擴內需 謀創新 促開放

發佈時間:2022-12-19 09:34:38  |  來源:中國證券報  |  作者:倪銘婭 連潤  |  責任編輯:宗超

編者按

  2022年是黨和國家歷史上極為重要的一年。黨的二十大勝利召開,描繪了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宏偉藍圖。本報今起推出“年終報道”,盤點2022年經濟領域取得的重大成就,展望2023年發展新格局和資本市場新機遇。

  二季度前期經濟明顯下滑、後期扭轉下滑態勢,三季度總體恢復向好,四季度抓住窗口期推動經濟進一步回穩向上……

  回望來路,2022年,中國經濟在較短時間內止跌回穩,展現出強大韌性。展望前途,中國經濟韌性將進一步凸顯,潛力和活力持續釋放,新動力不斷壯大,多方面優勢和條件構築有力支撐,長期向好的基本面不會改變。

  激發活力 著力擴大國內需求

  在廣西欽州市欽北區,西部陸海新通道骨幹工程平陸運河青年樞紐施工現場熱火朝天。

  “平陸運河馬道樞紐、青年樞紐、企石樞紐等控制性工程一期工程已陸續開工,預計明年2月底前具備全線開工條件。”平陸運河集團有限公司有關負責人説。

  多地加速推進重大項目開工建設,用好財政金融工具加快設備更新改造,推出若干舉措提振大宗消費重點消費……一系列政策舉措瞄準堵點卡點,立足擴大內需,在暢通經濟迴圈中激發活力。

  前11月,網上零售佔比持續提升,全國實物商品網上零售額同比增長6.4%,增速明顯快於線下商品銷售,佔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的比重為27.1%,自9月份起佔比連續提升。此外,受“雙11”網購促銷帶動,網路購物帶動快遞等行業較快增長,11月1日-11日快遞包裹處理量超42億件,日均處理量超3.8億件,是日常業務量的1.3倍。

  “隨著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統籌水準不斷提高,拉動消費快速回升是推動明年內需回暖和經濟穩步恢復的關鍵。”植信投資研究院高級研究員羅奐劼説。

  加力擴內需促消費的政策信號已經釋放。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著力擴大國內需求。要把恢復和擴大消費擺在優先位置。

  國家統計局貿易外經司統計師付加奇説,隨著擴內需促消費系列政策逐步見效,消費市場發展韌性持續顯現,居民消費需求將不斷釋放,市場銷售有望穩步恢復。

  伴隨消費活力持續釋放,明年經濟有望整體好轉。東方金誠首席宏觀分析師王青表示,明年國內經濟增速將出現較大幅度反彈,其中居民消費修復將成為主動力,經濟增長的內生動力將明顯增強。

  增強動力 新勢能持續壯大

  在南京紫金山實驗室,科研人員正圍繞6G通信技術和“衛星網際網路通信”技術進行重點攻關。不久前,實驗室創下了6G傳輸速率的全球紀錄。

  中國工程院院士、紫金山實驗室主任劉韻潔説:“我們的目標是把這些技術成果形成廣大應用,賦能中國實體經濟發展。”

  向新而行,創新引擎為經濟高品質發展提供強大動力和支撐。前11月,高技術製造業增加值同比增長8.0%;新能源汽車、太陽能電池、行動通訊基站設備等綠色智慧産品産量同比分別增長100.5%、44.1%、22.2%。

  “新能源、新動能産品生産高速增長,彰顯工業經濟韌性。”國家統計局工業司副司長湯魏巍表示,工業結構升級態勢未變,新動能繼續成長。

  創新驅動下,狠抓傳統産業改造升級和培育壯大戰略性新興産業步伐正在加快。博覽財經首席經濟師李宏圖認為,傳統産業改造升級是明年産業政策的重點內容。戰略性新興産業是培育發展新動能的關鍵領域,對我國形成新的競爭優勢和實現跨越式發展至關重要。

  “預計明年産業政策會進一步聚焦關鍵領域。”西南財經大學經濟學院政治經濟學研究所所長吳垠説,推動“科技-産業-金融”良性迴圈可以發揮合力,有利於突圍核心技術、增強産業競爭力。

  看好潛力 吸引外資成效明顯

  外資動向是觀察中國經濟的一個重要窗口。

  巴斯夫廣東湛江一體化基地開工建設、空中客車中國研發中心落戶蘇州工業園區,歐萊雅首次在華成立投資公司,阿斯利康在青島成立以罕見病為主題的創新中心……今年以來,跨國公司在華投資步伐明顯加快,我國吸收外資繼續保持兩位數增長,前三季度吸收外資額破萬億元,前10個月引資規模已接近去年全年水準。

  外資堅定選擇中國,透露出其對中國經濟中長期前景的看好。中國人民銀行研究局局長王信説,隨著人口等要素稟賦變化,未來中國潛在增長率將逐步收斂至穩態水準,但仍高於大部分國家。

  對外資吸引力不斷增強,持續開放的中國大市場也是重要因素。《世界開放報告2022》顯示,中國堅持高水準對外開放取得進展,開放指數從2012年的0.7107提升至2020年的0.7507,提高了5.6%,排名從第47位提升至第39位,成為推動經濟全球化的重要力量。

  可以預期,推進高水準對外開放,更大力度吸引和利用外資的政策將加力。“明年我國加大吸引外資力度的政策將更多聚焦兩方面,一是推動高水準開放,二是著力優化營商環境。”商務部國際貿易經濟合作研究院研究員聶平香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