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敘事醫學融合發展研討會在京舉辦

發佈時間:2022-03-31 13:59:43  |  來源:中國網  |  作者:   |  責任編輯:張鈺


近年來,在“健康中國”戰略引領下,敘事醫學作為倡導臨床工作者關注並回應患者的疾病感受及訴求、提供充滿尊重和共情的醫療照護的醫學人文交叉科學,已成為醫學人文落地的有效工具。敘事醫學對於加強醫學教育人才培養、在實踐中改善醫患關係、推動人文醫院建設等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為進一步推動敘事醫學學科領域的交叉融合發展,從出版行業角度進一步推進敘事醫學的學科交流與發展,2022年3月25日下午,“中國敘事醫學融合發展研討會”在中國科學技術出版社召開。會議由中國科學技術出版社舉辦。特邀請學科領域前沿、核心專家通過線上或線下方式出席了會議,共同研討交流。


中國科學技術出版社副總編、醫學分社社長焦健姿在致辭中表示,醫生是一個很有魅力的職業,面對疾病和病人,醫生不僅需要冷靜和理性的專業診療素養,同時也需要和不同的人進行溝通和交流。在醫生的眼中,更有一份對世間冷暖的特殊感悟。當西方的生物醫學模式使得醫學進入了現代科學的範疇,醫療似乎離“治病”更近,但也離“治療病人”更遠。

北京大學醫學人文學院副院長郭莉萍在《何為敘事醫學》議題中闡述了敘事醫學的基本概念、敘事醫學臨床實踐、敘事醫學與課程思政三個方面的要義。郭教授表示敘事醫學包括“三焦點”,即人與人之間的關聯性、對於他人的共情和個體在醫療過程中的情感經驗。敘事醫學實踐過程包括“三要素”,即關注患者,傾聽疾病故事;通過創造性的方式為關注的內容賦予意義;獲得歸屬關係、夥伴關係。敘事醫學還需關注“四關係”,即通過關注及再現而達成的醫務人員與病人、自我、同事以及社會的複合信任關係。郭教授從問診、建立醫患關係、敘事倫理、臨床帶教等8個路徑指導敘事醫學的實施與落地,並以生動的案例強調我們應將敘事作為一種治療干預。

《敘事醫學》雜誌社社長邵衛東在《敘事醫學實踐路徑》中精煉地提出諸多有趣的論點和價值頗豐的實踐調研數據,例如“醫療的不可能三角”“醫學是人學”“整合身心社靈多個維度”等。邵社長作為全國各地醫療機構敘事醫學發展狀況的調研負責人,為大家呈現了當前敘事醫學在各地的臨床實踐中各種途徑,以及對於學科建設的深入探索和思考。“在生命中,意義不産生於瞬間……沒有故事,沒有故事的展開,也就沒有意義。”

北京協和醫院安寧緩和醫療組組長、老年醫學科主任醫師寧曉紅在《安寧緩和醫療,回歸醫學本質》的議題中,講述了多年來安寧緩和醫療臨床一線工作中觸動人心的難忘案例,深入解析了安寧緩和醫療與敘事醫學的呼應與共進。其中《走向死亡的路可以是這樣的》故事中,讓大家充分感受到北京協和醫院安寧緩和醫療工作中的高度、厚度與溫度。從中國大陸地區安寧緩和醫療現狀、高年資內科醫生面對終末期患者、家屬的感受等深度調研數據分析中,科學地指出了當前緩和醫療與敘事醫學工作中有待解決的問題。

北京大學第三醫院中醫科副主任醫師王春勇在《中醫傳統理論與敘事醫學》議題中,從中醫文化精髓出發,凝練出中醫與敘事醫學的深度契合要點,提出完善的醫學實踐,需要醫學技術,還需要敘事醫學。他認為敘事醫學可以療愈患者的社會和心理狀態、中醫開展敘事治療的理論基礎和工具、中醫傳統理論指導下的敘事醫療實踐具體方式、方法等。

中國中醫科學院中醫臨床基礎醫學研究所助理研究員王昊在《中醫學與敘事醫學實踐》議題中,闡釋了中醫學敘事特徵、中醫平行病歷書寫的發展、以及“讀故事—聽故事—講故事—寫故事”的中醫敘事醫學實踐。以故事為單元, 通過迴圈模式將人文落地,從醫務人員自身出發,推己及人,貫徹“時-空-社會-心理-生物”醫學模式,指出“修辭立其誠,敘事致其道”的深義。

北京協和醫學院人文和社會科學學院副教授李飛在《敘事醫學教育的思考與實踐》議題中,結合多年協和醫學院敘事醫學課程的沿革、內容體系、教學總結、教材體系、課程研討等多角度情況,探討了敘事醫學教育的本土化路徑。其中,敘事醫學教學微電影等有趣的創新性思考與實踐引起了與會專家們的讚賞與熱議。

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宗教研究所助理研究員王劍利在《關於敘事醫學本土化的思考》議題中,從兩個角度展開,一是實踐層面的“本土化”路徑,主要基於協和醫學院李飛老師和寧曉紅醫生的深入交互,呈現敘事醫學和緩和醫療的協同推進過程;二是理論層面的“本土化”路徑,討論了敘事醫學理念具有的“本土性”。她指出,中國實踐敘事醫學具有社會文化根基和歷史根基,認為當前倡導的敘事醫學新理念,實際上或許是歷史的迴旋,是在醫學的人文傳統回歸或者文化更新的過程中,生成的歷史迴響。